当前,伴随着体育强国建设的深入推进以及全民健身的不断升温,我国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中提出,到2025年,我国体育产业总规模将超过5万亿元,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体育器材与体育运动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其发展前景不可小觑。
在市场规模迅速扩大的同时,体育器材行业正发生着明显变化:一方面,居民消费水平稳步提升,对体育健身有了更专业化、个性化的需求。不少健身爱好者在选择健身房的时候,会关注场所内的器材是否齐全、先进、智能,能否更好地满足训练需要。
另一方面,体育运动场景也从原来的以公共设施、健身房等场所为主,开始向家庭场景拓展。打破“场馆思维”局限后,智能健身应势兴起。尤其是疫情发生以来,居家健身成为一种新风尚,健身镜、划船机、椭圆机等带有交互性、智能化功能的健身设备销量持续增长。
早在智能健身市场开始火热前,不少企业就已经瞄准了这条新赛道。来自天眼查的数据显示,智能健身领域已有10余家企业产生了超20起融资,融资金额从数百万元到数亿元规模不等。
在智能手机、智能家电、智能汽车广为普及的今天,体育器材供给企业该如何顺应趋势,拥抱智能化浪潮?
调整思路、主动求变是关键。目前,在我国近24万家体育器材相关企业中,约超七成为中小微企业,产业“小散乱”的情况比较明显,这样的格局显然不利于产业长远发展。企业须跳出仿制、粗加工、拼价格的老路子,避免同质化竞争,在软件、硬件上双管齐下。
软件要“硬”。智能化体育器材离不开软件支撑,而这方面恰恰是体育器材企业的薄弱之处。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领一席之地,相关企业需要加强对软件开发的重视程度,在软件操控性、实用性上狠下功夫,打造过硬的人才队伍和技术开发团队,让软件实力强起来。
硬件要“软”。传统的体育器材,更多的是看设计、材料和制作工艺,智能体育器材还要做好硬件和软件的融合,让器材的新功能更完善、更实用,更好地满足消费者需求。
星辰大海,任尔翱翔。14亿人口的大市场,数万亿规模的大产业,体育器材企业要牢牢把握体育产业发展的战略机遇期,让更多智能化、实用性高的体育器材服务广大消费者,为体育强国建设添砖加瓦。
来源: 经济日报
来源:光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