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叶子 1804年 法国
王冠手镯 十九世纪 丹麦
金羊毛勋章 约1825年 法国
三秋赏瓶 清代 中国
小狮子胸针 约1950年 法国
织物风格金包 约1940年 意大利
光阴之箭挂表 18-19世纪早期 瑞士
美杜莎手镯 19世纪 法国
金蟾胸针 约1850年 法国
在新年即将到来之际,一场世界级珠宝大展——“觉醒:文艺复兴至二十世纪的宫廷珍宝”,于深圳市当代艺术与城市规划馆(以下简称“两馆”)拉开了帷幕,并将持续至2020年3月1日。
这是一场怎样的顶级展览呢?
雷内·博文设计的著名海星胸针,拿破仑加冕冠上的金叶子,65克拉祖母绿雕刻成美杜莎的手镯,还有来自欧洲不同王朝的13顶王冠,波旁·帕尔马家族珍藏……全都亮相了。一言以蔽之,160余件文艺复兴时期至二十世纪的宫廷珍宝,在时空上跨越了4个世纪、涵盖了20个国家,其中有百余件为全球首次公开露面。
到过现场的人,无不被展览所震撼。而了解到策展团队全部为中国人,这些珍宝也全部为中国藏家所有,人们更加觉得不可思议。这就随记者来解密大展的台前幕后,感受“觉醒”的深刻含义吧。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江粤军
开幕当天迎接曙光完成布展
拿破仑的金叶子在中国“觉醒”
这个策划了半年、用了50天时间搭建的超级大展,直到开幕前一天晚上,展品才得以从海关运到了现场,可谓千钧一发。策展人樊晓光表示,他此前已经想好了预案,如果展品实在无法按时到达现场,他唯有长跪以谢观众,并让策展团队将展品图片打印出来放在展柜里,附上一句话——“请你假装看到了它”。幽默背后可见艰辛。好在,这一个完全由中国团队打造的国际级展览,如期亮相了。“早晨6点钟,当我们将珍宝陈列好,迎来了第一缕曙光。在经历了布展的许多‘至暗’时刻后,我们自身也体会到了另一种‘觉醒’——只要你坚持不放弃,就会迎来光明。”
那么,这个展览为什么会命名为“觉醒”呢?策展人樊晓光表示,含义有三:
首先,这些珍宝都曾深睡百年,它们能穿越历史迷雾被保存下来,实在太不容易了——它们那么娇弱,常常要面临被盗窃和肢解。像本次展出的帕尔马家族珍宝,其中不少是历史上著名的断头皇后玛丽亚·安东尼特王后所有,在被囚禁前,她曾用棉花包住她的珍珠、钻石和红宝石,送到布鲁塞尔,几经辗转,有的流传至今,有的则从此消失。而今天这些跨越三四百年的珍宝,在同一个时间、空间里“醒”来,彼此凝望,似乎在说一句“原来你也在这里”。“在我看来,它们都是有生命的,身上刻录着传奇,承载着历史,‘觉醒’是我赋予它们人的特性。”
第二,拿破仑曾经有一句众所周知的伟大预言——中国是一头沉睡的狮子,当他醒来全世界都会震惊。今天,拿破仑加冕礼上那顶珍贵的桂冠只留下来两枚金叶子,其中一枚在法国的枫丹白露,一枚来到了中国,并且将永久留在中国。“中国收藏家的实力,表明了中国真的是崛起了,表明了拿破仑的预言成真了。”
第三,有助于年轻人审美力的觉醒。“我们希望展品与人对话,让人走进历史,走进世界,由此,珍宝背后的人物、故事都觉醒过来了。艺术让历史觉醒,也让观众的内心觉醒。”
因此,本次展览的开幕式,特别采用了醒狮起舞的形式。展厅“暗物质”则由中国知名空间艺术家冯羽亲自设计,让珠宝在黑色的背景中越发熠熠生辉。整体布局以中国园林空间节奏为蓝本,通过战马、战火等多媒体技术隐喻珍宝背后的宏阔历史,并以地面上的“铁蹄”光影引导参观线路。展览分为序曲、雕刻时光、权力的游戏、流动的盛宴、微物之神、翩若惊鸿、荣耀巅峰、历史之眼、尾声九个部分,以充满文学性的讲述,充满震撼力的视觉冲击,让观众在梦幻空间里,充分体会到稀世珍宝的“觉醒”。
对话策展人樊晓光——
参与保护人类文明进程 还将到北上广等地巡展
广州日报:您为什么会想到要做这样一个展览?
樊晓光:十年前,我参与了寻找这些珍宝的过程,当然,我只是一群人中的一分子。后来,我们就思考,寻找这些宝贝、保护这些宝贝的意义究竟何在?最终,我们认为我们没有权利去霸占它们,将它们当做财富来看待,尽管这些珠宝都有财富的属性。我们觉得应该在保护的基础上进行分享,将它们展现出来,跟更多人见面,对更多人产生影响。虽然,我们都清楚要做好这件事,将面对许多难题,因为一旦公之于世,这些藏品的运行法则就不一样了。
广州日报:您十年前就参与寻找这批珍宝,那是因为什么样的机缘,是当中的某一件珍宝触动了您吗?
樊晓光:我有一些好朋友是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所以我很关注工艺美术。后来我发现,原来西方也有非常好的设计,尤其是珠宝设计方面,源头可能是在西方。所以我们开始将眼光投向世界上其他国家,去寻找其他文明中的精髓。慢慢地,我们以东方人的理解,有意识地去保护一些我们遇到的、亟待被保护的重要艺术珍品。
广州日报:这个过程艰难吗?
樊晓光:极度艰难,甚至有时候难到让人几乎想要放弃。譬如拿破仑加冕冠上的金叶子,我们的藏家是从拍卖会上获得的。当时,拍卖会在法国的枫丹白露举行,有二十多家机构和个人参与竞争,包括拿破仑基金会、卢浮宫等看似不可能被打败的机构,但最后我们的藏家还是赢得了这场“战役”。艺术品这个领域是一个没有硝烟的战场,每天都有人在战斗,努力想把这些珍宝拿到自己手上,但每个人的目的不一样。对于我们这个中国藏家团队来说,我们希望的是中国人可以参与到保护人类文明的进程当中,因为这是很令人骄傲的事情。我们这个藏家团队百分之百是中国人,所以说这些宝贝会永久留在中国。
广州日报:那你们没想过做成博物馆里的永久陈列吗?
樊晓光:我们要做巡展,全球性的巡展,未来一二十年,乃至于我的一生,我可能都会做这件事。现在中国很多大城市里都有像深圳当代艺术与城市规划馆这样的机构拔地而起,艺术馆、博物馆是一个城市的文化殿堂,不断有年轻人进来寻找精神对话,所以我们会在北上广深等城市不断做这样的巡展,不断把我们的收获呈现给观众,尤其是年轻人。当然,如果有好的机会,我们也会考虑做一些落地的博物馆。
中外宫廷瑰宝殊途同归 敦煌遗书同样美不胜收
广州日报:本次展览也具有中外文化交流的意义,对于中国工艺美术的发展,您认为能够带来什么样的启示?
樊晓光:还是拿金叶子为例吧。当工匠毕昂内为拿破仑做出加冕的桂冠冠冕,拿破仑第一句话就是:“恭喜你!你将会被永远地载入史册。”我觉得这顶冠冕可谓黄金制品里的“蒙娜丽莎”。但桂冠最后被毁掉了,只剩下两片金叶子。今天当中的一片来到了中国,留在了中国,让中国的艺术家、工匠、设计师和年轻人近距离地去触摸感知其中的艺术魅力,一定能够寻找到很多灵感。
广州日报:留意到本次展览中有两件中国宫廷瑰宝,一件是清代的绿松石三秋赏瓶,一件是17世纪的双龙金镯,呈现这两件作品的用意在哪?
樊晓光:绿松石的赏瓶同样是当时的中国工匠想把冰冷的石头变成有生命的东西,那时候还没有电,工匠们就是凭着自己的意志、对世界的理解以及深厚的底蕴来达到这一点。而当时的西方艺术家,也不约而同地把冰冷的石头、黄金变成有生命的东西,这是人类共通的本性,大家都走在殊途同归的路上。虽然这次展现的中国珍宝很少,但这两件足以跟世界上其他国家的任何珍宝对话,未来我们也会做更多这样的尝试。在巡展过程中,我们的展品会不断更换,希望不仅呈现工艺上的对话、艺术上的对话,还有历史的对话、人文的对话。
广州日报:除了收藏宫廷珍宝,你们还关注其他领域的艺术品吗?
樊晓光:我们团队也收藏喜马拉雅艺术、敦煌遗书等。宫廷珍宝是权力与欲望的象征,而敦煌遗书则指向内心的平静。这两个系统在并行不悖时是非常有魅力的。这次我们做了珍宝展,下次还会推出敦煌遗书,在这当中不断寻找对话,挖掘更本源的东西。在我看来,一册敦煌写本和一件宫廷珍宝,其艺术价值、历史价值是一样的,都是美的极致。我想让年轻人认识到这两种美,对我们的社会是非常重要的。
来源: 广州日报
来源:光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