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光辉耀眼夺目,而其中的筷子文化以其不朽的品格,独特的魅力,成为华夏文化大花园里的一朵奇葩。
可以说,筷子的出现,当属中国古代特定文明长期发展的独特成果,人们称它是中国人四大发明之外的一大发明。
其实,看似简单的筷子,无论是使用形式——夹、拨、挑、扒、撮、撕,还是材料——竹木、金属、象牙、骨头、玉石……
这些可都不简单,它散发着历久弥香的生活气息,并慢慢演变成为一种实用与文化相结合的存在。
我们之前讲过中国人使用筷子用餐是从远古流传下来的,古时又称其为“箸”▼▼
千百年来,许多文人雅士对它津津乐道,例如明代程良规的《诵竹箸》:
“殷勤问竹箸,甘苦乐先尝。滋味他人好,乐空来去忙。”
还有宋代女诗人朱淑贞的《咏箸》:
“两个娘子小身材,捏着腰儿脚便开,若要尝中滋味好,除非伸出舌头来。”表现得俏皮可爱。
著名诗人、谜家王礼贤先生还吟诵过一首咏物诗《谜语——筷子》:
“君子形骸掌上轻,眼前馐馔仗提擎。嗜心汉鼎双枪将,染指琼筵众瘦兵。食德无亏忘自给,居家有偶不单行。生平忠信真堪范,何事代筹总讳情。”
所以说,筷子不仅仅是一种就餐工具,它早已成为中国一种独特的文化形式,出现在世人面前,这两根七八寸长、细如小指的简单小棍子,灵活地在餐桌上大显身手,生动地诠释着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被誉为中华文明的精华。
同时,使用筷子是一件生活小事,但却可以折射出很多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疑筷
忌举筷不定,用筷子来回在桌子上的菜盘里巡找,不知从哪里下筷为好;
脏筷
忌用筷子在盘里扒拉夹菜;此行为是缺乏修养的表现,且目中无人极其令人反感;
指筷
不能拿筷子指人,用筷子时以手指人,无异于是指责别人;
抢筷
就是两个人同时夹菜,结果筷子撞在一起;
刺筷
就是夹不起来就用筷子当叉子,扎着夹;
横筷
这表示用餐完毕,客人和晚辈不能先横筷子;
吸筷
其做法是把筷子的一端含在嘴里,用嘴来回去嘬,并不时的发出咝咝声响。这种行为被视为是一种极为不好的做法,即使菜上有汤汁也不能嘬筷子;
泪筷
夹菜时不干净,菜上挂汤淋了一桌;
别筷
不能拿筷子当刀使用,撕扯肉类菜;
供筷
忌讳筷子插在饭菜上,被会人视为大不敬;
拉筷
正嚼着的东西不能拿筷子往外撕,或者当牙签;
粘筷
筷子上还粘着东西时不能夹别的菜;
连筷
同一道菜不能连夹3次以上;
斜筷
吃菜要注意吃自己面前的菜,不要吃得太远,不要斜着伸筷够菜;
分筷
摆筷子,不要分放在餐具左右,只有在吃绝交饭时才这样摆。
以上所讲十五忌,是我们日常生活经常见的,也是应当注意的。
当然,中国人还忌用筷子去击盏敲盅、用餐时将筷子颠倒使用、在用餐前或用餐过程当中将筷子长短不齐的放在桌子上等,这些做法都是被视为是非常不雅的事情。
这是家庭吃饭或者宴客时的禁忌俗规,多是关乎卫生、谦让、礼貌的。
此外关于使用方法,中国人还忌用大拇指和中指、无名指、小指捏住筷子,而食指伸出,这在国人眼里叫“骂大街”。因为在吃饭时食指伸出,总在不停的指别人,一般伸出食指去指对方时,大都带有指责的意思。
一般我们在使用筷子时,正确的使用方法,讲究得是用右手执筷,大拇指和食指捏住筷子的上端,另外三个手指自然弯曲扶住筷子,并且筷子的两端一定要对齐。
筷子,作为生活中最常见、最普通的存在,早已习以为常的人们很少会注意到它。有人喜欢好看的餐盘,有人喜欢好看的餐垫,但很少有人会关注到筷子上去。
它或许不起眼,但真正的生活格调就应该体现在这些微小的事物上。
小小的筷子堪称中华文明的传承载体,作为一个礼仪之邦,我们通过对一双小小筷子的使用方法,就能够让人们看到,我们中国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积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