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90后、00后年轻人来说,不加辨别地向所谓的网红食品投诚,耗费的不仅是自己的时间和金钱,也消磨掉了面对诱惑的判断力、自控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十一”七天长假,是难得的休闲好时光。而在顺势开启的“假日经济”中,网红食品已成一股不可小觑的力量。
观察时下90后、00后年轻人的吃喝用度,若说他们的消费有什么共同偏好或特点,或许离不开这两个字:网红。奶茶首选“脏脏茶”,要奶油、巧克力搅在一起,够“脏”才够潮;人气蛋糕,不是夹有肉松的“小贝”,就是内藏肥油的“爆浆款”;冰淇淋更神奇,黑色的正当道,有的吃起来还会冒烟;至于鸡排,要是谁家做不到“比脸大”,那还真不好意思开卖了……
互联网的兴起,给了一些美食从众多食材中脱颖而出、一夜成名的机会。眼下,不少年轻人的味觉收藏夹,已经塞满了形形色色的网红食品。
在某人气餐厅,笔者目睹了这样一幕:服务生端上店里的网红八宝鸭,开口就询问客人:“大家需要先拍照吗?”而再观察时下一些动辄排起长龙的奶茶店、咖啡店,不少年轻人一边还在排队,一边已经举着手机四处拍图发朋友圈了……
大行其道的网红食品,织成了一份份坊间流行的美食地图。不知从何时开始,无论是市中心的商场,还是一些小弄堂里的饮食小店,任何食品只要贴上“网红”的标签,门口立刻大排长龙。一夜之间,一家家小小店铺摇身一变,成为“吃货”们心中的城市地标,甚至还能引来外地游客。
对今天的“潮人”来说,吃什么、买什么往往不是自己的选择,而是被他人“安利”的结果。在很多人的朋友圈里,一张张带着滤镜拍摄的网红美食图片扑面而来,按图索骥,朋友也可依此分为两类:一类人忙着给别人“种草”,分享各种新近的网红;另一类则忙着给自己“打卡”,网红在哪里,就去哪里“拔草”。总之,这些人的手指头比舌头忙,分享、晒图比美食本身的滋味更重要。
可以说,正在崛起的网红食品就像一种文化病毒,大肆入侵人们尤其是年轻人的日常餐饮。
这一切,已经见怪不怪了?先别回答得太早。扪心自问,有多少排队动辄几小时才得以品尝的网红食品,无论是一杯水果茶、一个月饼,还是一场牛蛙宴,只是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食品,有的甚至还充斥着一股子怪异的味道,根本谈不上美味。
记得前一阵子中秋节,微商纷纷开打“月饼大战”。酸菜牛蛙月饼、泡椒牛肉月饼、小龙虾月饼……这些在抖音上最红的月饼,除了吸引眼球、赚一把快钱外,很难用“好吃”来界定,更不要说对传承中华传统美食有什么贡献。
其实,酒香不怕巷子深,只要食物够美味,自然会引来顾客,而只要食客们吃得放心、开心,商家赚得盆满钵满,就是一种成功。但今天,稍微审视一下风头正劲的网红食品,会让人心生疑虑,有多少网红,是真正让人放心的自主买卖,又有多少是经不起推敲的商业噱头和陷阱?!
如果用食品安全这把标尺来衡量网红食品,很多人的小心脏恐怕要不由自主地加速了。
拿奶茶来说,如今的大街小巷,奶茶铺铺天盖地。但无论是上海还是其他省市,从各地消费者权益保护部门不定期公布的结果看,日进斗金的奶茶铺,其实“黑幕”重重:有的咖啡因严重超标,有的则是糖分超标,还有的奶茶为了追求香醇的口感,大量添加反式脂肪酸……稍有常识的人都知道,这每一种添加剂的过量,都对人体健康有不利影响。超标的咖啡因会引起焦虑、导致心悸和睡眠紊乱,超标的糖分不仅导致肥胖,而且会使人养成嗜糖的习惯。过高的糖摄入甚至能改变大脑应对压力的方式,继而导致更加严重的抑郁、焦虑。
▲冰淇淋里的液氮有-196度,将顾客的腹部冻出了水泡。
安全是食品的底线。但一张“网红”标贴,为何有一叶障目之效,从而能如此轻易地遮蔽很多人购买食品的基本判断?究竟是谁制造了网红食品?
刨根究底,我们可以发现:网红食品的走红,与其说是商家对市场的精准定位带来的营销成功,不如说是精准狙击了消费者的某些心理短板。比如,利用消费者的盲目和从众心理。说到网红食品,不能不提的一个词叫“推手”。
一家普通的蛋糕店、奶茶店为何一夜之间能走红?有的商家早就公开承认,雇黄牛排队、花钱请托儿到社交媒体上营销。记得先前有一家人气茶铺在多地新开张,让顾客们口口相传并且印象深刻的,并非这家的茶有多好喝,而是门口的排队时间惊人,动辄8-10小时!后有业内人士分析,商家掏钱请托儿排队,人为制造高人气,随后在各类社交媒体上宣传。
这不仅是一种广告行为,更是利用一些顾客的盲从心理,吸引顾客加入排队大军,从而进一步带动人气。更重要的是,线下排队刺激线上消费,那些选择在网上下单的顾客,还需加上配送费,而承担配送的快递员到店里取货,又意味着一拨人气……简单说,网红奶茶的幕后,是一笔经过精打细算的生意经。
心理学中的“羊群效应”,早就解释了人类共有的一种从众心理。很多炮制网红食品的商家,并没有在商业营销上出奇招,而是拿出惯用的伎俩,通过炒作人为制造“羊群”,继而让很多消费者成为真正的“羊群”,从而掉入了商家预先写好的剧本。
说得直白一点,很多网红食品只是扛着“红”的虚名,名不副实。而现在要深究的倒是那些追风的年轻人,他们对这些虚假网红食物“必吃”“必买”的缘由到底是什么?埋单的人,估计大多答不上来。因为钱花得值不值,他们不关心;排队浪费多少光阴,他们不在乎。盘桓在他们心头的是:又一样网红食品尝过了,即便不好吃,也算“拔草”了,自己的人生离“Out”(过时)又远了一步。
更需要警觉的是,现在还有一些商家为了蝇头小利,利用消费者的猎奇和猎新心理,竟不惜在食品安全上“走钢丝”,置消费者于险境。不久前,就有一位小女孩因为吃了网红冒烟冰淇淋,导致皮肤被低温液氮冻伤。原来,冒烟冰淇淋在制作过程中使用了液氮。
其实,网红食品只要食品安全过关,多吃一点并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一些人尤其是正值豆蔻年华的年轻人单向度追逐网红的思维惯性。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是网红食品对人心的绑架——拿所谓的“流行”来绑架人,拿“人气”作诱饵来垂钓一些人的虚荣快感。
什么好吃晒什么,哪里热门就去哪里“打卡”,很多人看似繁荣的朋友圈背后,透视出的恰恰是精神世界的荒芜和苍白。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一些虚假网红食品并没有出生后立马“夭折”,而是残喘了一段时间。因为它们也有一些“存在的价值”:安抚了一些人的虚荣心,填塞了一些人本来虚无空洞的朋友圈。
有人说,网红食品是一种新经济,拉动的是真金白银的消费,体现的是创意的潮流。但是,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商道若非建立在安全可靠的产品质量基础上,而是把人类的心理弱点作为掘金利器,不仅不是正道,也非长久之道。对食品管理部门来说,层出不穷的网红食品也意味着食品安全管理和风险防范上的挑战。是食品,就应该纳入监管,该查的要查,该罚的要罚,不能因为一些食物是新冒出来的、是自带“流量”的,就在监管力度上有所放松。
尤其对年轻人来说,不加辨别地向所谓的网红食品投诚,耗费的不仅是自己的时间和金钱,也消磨掉了面对诱惑的判断力、自控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在网红食品面前,我们都在接受一次检验:面对“皇帝的新装”,你愿不愿意当那个忠于真相、说出真相的小孩。
须知,随大流、从众的人,往往不容易心累,不容易被孤立;在很多情况下,说出真相的小孩是需要承担压力的——这也是“流行”之所以有如此强大感召力的一个重要原因。只是稚子不混迹成人的世界、方可童言无忌,而今天的很多年轻人急于通过社交媒体的点赞,收获社会的认可,又有多少人愿意坚持自己的内心判断,不盲目随大流?!从这个意义上讲,网红食品的获胜,本质上是在和人心的博弈中的获胜。
多少曾经的网红食品,速红之后是速朽。从脏脏包、脏奶茶到黑冰淇淋,数不清的网红食品以及其后爆出的网红食品的“黑幕”透支了消费者的身体健康,更透支了消费者对真正有创意的新产品的热情和信心。面对这些“甜蜜的陷阱”,冲动的消费者们是该捂着钱包好好想想了!
在网红食品已成泛滥之势的当下,不仅是食物,我们的吃穿住用行,生活的方方面面,只要到网上搜索,各行各业各门类都有“网红”指路。而我们需要不断自省的是,越是“乱花渐欲迷人眼”之时,就越需要判断、洞察、自控。人的一生本就由很多选择组成,而每一次选择都应该是自主的,对自己负责,这也是每个人“存在感”的真正体现。既然信息技术已经把人类带入高度复杂的互联网时代,那我们就不能任由自己的观念和决策水平还停留在盲目从众的原始社会。
来源:文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