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建立后,满清统治者吸取前明灭亡的教训,提倡勤俭治国,大力减少宫廷开支,力求不要虐民。从康熙到雍正,宫中开支相比于明朝要少很多。在明朝,宫女曾达到上万人之多,而清朝不过数百人,嫔妃也不过数十人。据康熙自己说,自己一年在宫中所花的钱,还不如明朝宫廷一个月花的多。
但是到了乾隆统治时期,他一改其祖父的政策,开始追求浮华,追求排场,消费水平节节提高。一开始,乾隆也曾提倡节俭,但到了晚年,乾隆认为自己的帝国已经达到了极致,到了该享受的时候了。于是乾隆大兴享乐之风,在吃喝住行方面变得越来越讲究。
乾隆曾多次南巡,每次所花费的白银不下数千万两。同时,乾隆还大修宫殿,花费亿万财富搜集他喜爱的古玩。在吃饭方面,可谓是“食不厌精,脍不厌细”,每餐必上数百道菜,食材必须从全国各地筹集。
乾隆如此乱花钱,很多人说他是败家子,败光了清朝的老底。然而从史料记在来说,乾隆死后,国库存银达到7300万两,是他父亲雍正所留下银两的两倍。
很显然,乾隆虽然奢侈至极,但还没有像历史上那些昏君,到了侵吞国库的地步。那么,乾隆吃喝玩乐的花费,都是从哪里出的呢?而这就要从和珅受宠说起了。
毋庸置疑,和珅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贪官之一,但也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能臣干吏。他文武全才,在内政、文化、外交、军事等方面,均有不错的建树。此外,和珅还掌握其他大臣所没有的一个才能——理财。在赚钱方面,当时恐怕无人能出和珅之右,他运用自己的权术与头脑,开办了许多农庄、钱庄和商铺,每年都可赚取大笔利润。
乾隆看中了和珅的赚钱才能,于是交给了他一个重要任务,那就是帮自己弄钱。乾隆虽然奢侈,但却也明白,为了自己的消费而掏空国库,增加百姓负担,无异于自取灭亡,他必须另辟财路。而和珅给乾隆提供了一个方案,那就是“议罪银”。
啥是“议罪银”呢?那就是当官员们犯了事,只要交出一大笔银两就可以免罪。原本,“议罪银”是为了让犯错的官员“肉痛”一下,还没想到将其制度化地变成一项财源。而和珅当政后,立即发现了议罪银的妙处。因为乾隆朝的官员普遍贪腐,谁的屁股都不干净,和珅便利用这一点从官员们手中抠出一大笔银子。而且议罪银并非国家定制,这笔钱并不流入国库,而是直接进了皇帝的小金库。
很快,官员们就发现了议罪银的妙处。因为只要交了钱,无论干了多少贪赃枉法之事,都不会受到惩罚。例如前内务府总管西宁,为皇帝做生意亏了本,原本是要杀头的。于是他派人找到和珅,想让其帮助自己说情。和珅回应:“这好办,交八万两银子吧!”
和珅很聪明,八万两白银是他根据西宁家产估算的,正好将他家搜刮地一干二净。事后,西宁对和珅叩首:“天高地厚,深恩于生生世世矣!”
许多官员发现了议罪银其中的门道,他们甚至主动“检举”自己的错误,主动向和珅缴纳“议罪银”罚款。这些钱是用来贿赂和珅,让他不至于追究自己在地方上的贪腐行为。很多官员缴纳议罪银的理由甚是搞笑。例如河南巡抚何裕城不小心将香灰洒在朱批奏折上,因此“惶惶不得终日”,于是他向皇帝上书,要求“自罚三万两”,用以赎罪。乾隆皇帝见此感到十分不好意思,于是降旨说:“没那么严重,你只用赔一万两就可以了!”
在和珅的操作下,乾隆的腰包一下子鼓了起来,他进行各种奢侈消费的腰板也硬了起来。据乾隆说,自知花钱甚多,但却从未增加百姓负担,于国体无损,还惩罚了犯事的官员,可谓是一举多得。
然而羊毛出在羊身上,官员缴纳的议罪银绝非他们自己的钱,还是官员们搜刮百姓所得。缴纳议罪银的官员为了弥补自己的“损失”,会十倍、百倍地搜刮百姓。官员不会受到任何损失,反而能在议罪银制度的庇护下大捞一笔,最终倒霉的还是老百姓。
议罪银制度不是“虐官之法”,而是十足的“虐民之法”。
实际上,乾隆与和珅的议罪银制度是官员们的“贪腐许可证”,为他们的贪污行为大开方便之门。如果说和珅是大贪官,那么乾隆就是清朝空前绝后的大贪官。和珅之所以能够掌握了那么多财产,其实那些财产本来就是他和乾隆共同的赃款。
在乾隆、和珅的狼狈为奸之下,清朝的吏治几乎完全崩溃,腐败渗入到大清帝国肌体的每一个层面,所谓“康乾盛世”已经被蛀虫们蛀得千疮百孔,变得如纸糊得一般脆弱。当英国使节马戛尔尼到达中国后,举目所见,都是令人吃惊的贫困。而这些贫困不用说,都是贪腐所致。
乾隆朝所引发的贪腐已经成为不可逆转之势,直到满清灭亡,这种趋势仍未得到扭转。最终,大清帝国便在贪腐中,走向了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