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名老人房产被骗后:亲人受刺激去世 有儿子打亲爹

简单来说
 原创  09-20 14:15

63岁的仝豫湘自1988年至今,因“被骗”曾先后打过9场官司。“每年都要被骗走几万块,”仝的儿子王帆告告诉我们,“卖保健品的小姑娘一进门就跪下磕头认干妈,她就任人摆布了。”自1995年离异后,仝豫湘常年独居,她自称感到孤独,常流连于各种老年人聚集的场合。

1.1.jpg

北京老年维权服务热线自去年7月开通以来,接到了上百起与杨秀英遭遇类似的咨询。律师康欣在过去一年内先后接待过几十名失去房产的老人:他们都曾在公证处签署过以名下房产抵押贷款的协议,并自称在不知情的情况下签署了全权委托协议,委托第三人全权处理自己的财产。

2015年3月,67岁的杨秀英被一个刚认识不久的男人哄到北京方正公证处,在一系列文件上签署下自己的名字。她称自己并不知道“公证”是什么意思,也没有公证员向她解释合同的条款。带她来的男人一手摁着合同正文,一手翻着页脚,催促她逐页签字。合同厚达几十页,杨秀英甚至连首页的内容都没看仔细。

“签(合同)的时候没有任何怀疑,他(骗子)说得很肯定。”杨秀英回忆,她轻信了骗子的空头承诺:将名下的房产抵押借款3个月,所得借款转交他代为投资理财,届时将有10%至15%的高息回报,到期还能全额返还本金。

“(承诺)每个月能有十几万的利息返还给我,3个月就能赚几十万。”杨秀英因此动心。可实际上,她统共只收到过9万元左右的利息,本金也没有归还。

受害老人大多受高息诱惑,接受采访时,许多人懊悔自己的“贪心”。

1.2.jpg

采访时,杨秀英掩面痛哭

一对老夫妇本打算将“投资所得”用于环游世界,他们结婚36年,“一辈子劳劳碌碌,照顾父母,照顾孩子”,“就想老了为自己活一回”。另一名老太太则不甘退休后的身份落差,潜意识中“想证明自己老了还有赚钱的眼光和本事”。更多老人则出于为子女筹谋,“手里有钱,以后病了瘫了,就能给孩子减轻点负担”。

针对老人各样的心理,骗局设计的名目繁多。数十个案例中,诱使老人抵押房产的名目包括:出境旅游、项目投资、以房养老……种种名目本质上来源于一场有备而来的“银发收割”——缺乏法律常识的老人们在骗局面前往往难以脱身。

缺位的屏障

并非所有老人都奔着高息入局。少数案例中,老人只为帮亲友贷款,自愿用名下房产为其抵押,但“稀里糊涂地签下一份全委协议”;更有极端案例中,骗子以“出国旅游需做相关公证”为由,欺骗老人签下“全委协议”。

受害老人多出生于上世纪40至60年代间,法律意识淡漠,往往有不止一次的被骗经历。多名受害者子女介绍,自己的父母每年都有几千至几万的受骗损失。

2013年,仝在一场类似于传销会的老年人学习班中结识了一个人,对方骗走她一套位于柳芳的房产,当时市价400万元。3年后,她再次陷入类似骗局,致使她名下所剩的唯一一套房产也岌岌可危。

王帆向每日人物出示了今年年初仝豫湘在北京安定医院接受的精神检查报告,报告显示,仝豫湘患有精神抑郁,医生在与其交谈中发现其言语无逻辑、意识错乱的表现。“我强烈怀疑我妈在做公证时是否意识清醒,”王帆对每日人物说,“涉及房产处置这么重要的事情,公证处不能只是一个摆设,他们应该尽把关的义务。”

1.3.jpg

受害者晁淑兰因失去房产与其子亲情破裂,接受采访时多次痛哭。

80岁的李振海至今随时面临来自儿子的暴力。事发后的第2个月,李振海去看望儿子,眼前的景象让他心酸:风扇折了,衣柜门被拽下,玻璃全被砸碎……

“他心里也苦,是我们对不起他。”采访这天,他的T恤少了两颗扣子,那是前一天,儿子拽起他的衣领扯没的。

失去房产的同时也失去亲情的,还有王素琴与丈夫张增印。他们毕生奋斗所得的70平米红色砖房,是祖孙三代七口人的主要资产。这户拥有4名伤残人士的特殊家庭,曾是街道帮扶的重点对象,全家收入的很大一部分,来源于底楼两间门脸房的租金。

没了房子,北京不再属于这户老北京人。他们如同被放逐一般,缓缓地向城郊迁居。女儿张英带着年过八旬的父母和她脑瘫的儿子,从西直门逐渐往外挪动:清河、西三旗、郊区的农民房……最后,他们定居在沙河镇。因地处偏远,和不曾说出口的心结,两个儿子极少来看望家中二老。

越来越多的受害家庭将目光聚焦在止损上

尽早发现房产转移、并通过法律途径阻止买卖是唯一的止损办法。不过,为了阻止原户主通过诉讼途径要回房子,受托人将房产悄然转手的同时,新买主通常会将房产再做抵押,此举在行内被称作“上钉”。

“一手买卖及时发现还能够通过打买卖合同无效的官司来追回,房子一旦过了二手,就几乎没有追回的可能了。”刚打赢一宗此类诉讼的律师王茂表示。

为了阻止二手买卖,拒绝交房也是一种保卫途径。现年68岁的刘月本应在去年10月就被赶出家门,然而在清户当天的深夜,她立誓与自己的房产共存亡,便雇了开锁匠再度将房屋换了锁,又搬了回去,儿子还在防盗门内又装了一扇大铁门,以阻挡“再来骚扰的流氓”。

1.4.jpg

为了保卫房子,刘月的家中安了一扇大铁门。

几天后,在律师的建议下,刘月向法院提出诉讼保全,阻止房屋再次买卖,暂时保住了房子。

并不是所有受害者都有维权的意识。不少人依然对骗子心存幻想,甚至有人希望发展“下线”,试图拉更多人入局,以期从别人的损失中捞回自己的本金。

“骗子曾经承诺过,多拉一个人进来,我的利息就可以翻倍。”刘月回忆,“我拒绝了,但有人这么做。”

一个老人曾经拒绝了刘月做诉讼保全的建议,一心期待与他人合力将骗子保全,只因骗子曾向她承诺“我拼了命也要把房子给您要回来!”

最终,这位老人的房产于几个月后又经历了多次交易,彻底无法追回。

想清楚!老年人投资要提高警惕!

越来越多针对老年人的诈骗案件呈现出链条化、分工化和职业化的特点。如果仅聚焦诈骗的某个孤立环节,很难发现问题,只有调查清楚所有环节,全面捋清整个链条,确认不同的人在链条中扮演的角色和承担的法律责任,才能有效打击此类诈骗行为,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

针对老年人群体被骗案例多发的情况,司法部相关负责人提醒,在签订抵押借款合同、处置本人所有的房产时,应审慎行使民事权利。

第一,不要轻信投资高额回报的言论,克制赚钱心切的心理。老年人应多与家人、子女协商,必要时咨询专业人士,了解公司运营状况,经多方论证再谨慎做出投资理财决定。

第二,要正确分析投资理财的后果,重视签字的效力,认真阅读合同或协议,充分、清晰理解条款内容,准确预判不能到期还款的法律后果,切不可草率签字。

第三,要有风险意识,特别是在决策环节,如果投资公司要求老年人用一套房屋作抵押借款投资,却不办理符合法律规定的抵押登记,而是要求办理委托代理售房的公证,就一定要提高警惕.

501
34.2万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