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礼,人生礼仪之一,对于所有人来说是人生中非常重要的事情,它意味着双方的爱情。其意义在于获取社会的承认和祝福,帮助新婚夫妇适应新的社会角色和要求,准备承担社会责任。
从"婚礼"出现到现在已是几千年,其中经历了曲折的过程变到现在的"西式婚礼",那么古时候的婚礼与现在的婚礼大相径庭到了什么程度呢?
世界上最古老、延续时间最长,影响最广的婚礼是儒教婚礼、印度教婚礼、基督教婚礼,即三大文明圈的婚礼。今天重点说我们国家的儒教婚礼。
中国传统婚礼(儒教婚礼),来自非常遥远的历史。基本上直到晚清,正式的婚礼依然要依照《周礼》的精神指导。婚礼刚兴起时,俪皮(成双的鹿皮)是经典的婚礼聘礼之一。之后,除了“俪皮之礼”之外,还得“必告父母”;到了夏商,又出现了“亲迎于庭”“亲迎于堂”的仪节。周代是礼仪的集大成时代,彼时逐渐形成一套完整的婚姻礼仪,《仪礼》中有详细规制,整套仪式合为“六礼”,与三书(即聘书、礼书和迎亲书)一起被合称为“三书六礼”。六礼婚制作从此为华夏传统婚礼的模板流传至今,后世历朝历代的婚制都多数是在此基础上加以变化而来。
六礼指的是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纳采就是求婚,问名为请教女子的姓名(同姓不婚之故),纳吉为占卜生辰八字是否合适,纳征为交纳彩礼,请期为确定迎亲日期,亲迎为迎接新娘。周礼也规定女方到男方家居住。
这种婚礼现状持续了一千多年,到了北宋被简化"六礼"成了"三礼"——订婚,下聘,迎亲。到南宋,还演化出了拜天地、拜父母、夫妻交拜的礼节,在展示新成员加入宗族的意义上是一致的。作为婚礼的见证的,是天地和家族的祖先、尊长。
到了晚清,这些宗教个体逐渐减小导致这种规模的婚礼也逐渐减少。到了1927年,全国直播的蒋宋联姻就采用了基督教婚礼和传统婚礼结合的形式,汽车代替了花轿,白色婚纱代替了红色婚服,为全国人民做出了榜样。此后各种达官贵人竞相效仿,掀起了举办“文明婚礼”的热潮。
然后到了现在,为了效仿西式婚礼,多起了“证婚人“这个概念。在中国,证婚人则选择德高望重的长辈或师友,以受人尊重的道德人格力量,来为新人的结合做证明。与之对应的产业也迅速发展——婚庆公司。
随着经济的复苏,传统婚礼有了渐渐的复苏的迹象。不过,传统的宗族已破碎,婚礼上庄严的证婚人自然跟天地祖先没太大关系;宗教又没有成为普遍的信仰,请神父证婚也不合适。既无法回归传统,又不能照搬西方那一套,于是,这个难题就交给了应运而生的婚庆公司。
在婚庆公司的眼中,婚礼最重要的并非体现婚礼的喜庆庄重,文化传承或是纪念意义,引导婚礼向炫耀消费发展以增加收入,维护各方面利益(如“婚庆四大金刚”:主持、跟妆、摄影、摄像)或许才更重要。而对大众而言,无论是传统的婚礼,还是西式的婚礼都是他们所陌生的,大部分时候只能听任婚庆公司摆布。所以婚礼环节越来越多且流于形式、越来越跑偏就一点也不奇怪了。
婚礼一直是中国家庭最隆重的仪式,但现在中国人不惜费尽两家心力操办的婚礼,却经常在最庄严的环节变成了胡闹——宣布新人“结为夫妇”这么一个庄严的任务,往往是由婚庆公司的司仪来完成。
一个收了钱就跟你八竿子打不着的人,庄严宣布了你人生中最重要的仪式,括弧之一括弧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