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重构中国基础教育生态

教育是一门艺术
 原创  04-12 16:01

为持续规范校外培训,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破解基础教育内卷化难题,推进基础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促进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双减”政策),指出要着眼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深化校外培训机构治理,坚决防止侵害群众利益行为,构建良好教育生态,有效缓解家长焦虑情绪,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从素质教育的提出到“双减”政策的出台,彰显了党中央高度重视基础教育、进一步深化教育体制改革的坚定决心。从真正意义上减轻中小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以下简称“双减”),破解基础教育内卷化难题,不仅是一个重大的教育命题,也是对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等一系列问题的追问和思考。

25.1.jpg

“双减”重构中国基础教育的公平均衡。当前我国基础教育的根本矛盾在于地区之间的教育资源不均衡。“双减”政策的出台为我们把握新时代基础教育改革方向,明晰基础教育未来议题,夯实基础教育现代化进程的奠基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通过指导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资源均衡配置、促进师资交流、优质教育带动等办法,均衡了学校间的办学条件和师资力量,带动并提升了不同学校的管理水平,有效地治理了择校等问题,是促进受教育机会公平的根本性举措。“双减”政策统筹维护教育公平,促进中小学生全面发展,体现出对当前义务教育突出问题和深层矛盾的系统思考、综合施策。“双减”更是助推教育公平、确保教育均衡发展的有效举措,通过体制机制改革激发教育活力,努力缩小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学校之间教育的差距,整体推进教育资源均衡配置,确保每个孩子都能接受良好的教育,让每个孩子的人生都有出彩的机会。

“双减”重构中国基础教育的优质全面。2021年3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会议的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时表示:“培训乱象,可以说是很难治理的顽瘴痼疾”“这个问题还要继续解决”“教育,无论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都不能过于注重分数。分数是一时之得,要从一生的成长目标来看”。全国政协委员唐江澎认为,分数是重要的,但分数不是教育的全部内容,更不是教育的根本目标。“双减”实质上是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全面发展为目标,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课业负担,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让教育回归本真,引导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成长,重视孩子创新精神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应改变“唯分数”“唯升学”等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引导孩子主动适应社会。“双减”不只是将孩子从过重的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中解放出来,更多地是让孩子的天性得到解放、承认孩子的差异化发展,让能力不同的孩子按照禀赋和兴趣接受相应的教育,让作为受教育者的孩子找到适合并擅长的领域,从事相关的工作和活动,而不是不加区别地把所有人都培养成一个类型。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双减”的核心就是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让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双减”重构中国基础教育的家校协同。生态学给我们一个重要启示,即万事万物各随其性,共生、共存、共同发展。基础教育生态系统是整个社会系统的子系统,生态意味着共生,共生是生态良好的、健康的一个重要表征。新时代的教育主题是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发展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国家教育行政部门、政府与社会层面要把握新时代教育主题,强化顶层设计,发挥好主导作用,确保“双减”政策落实落地,切实促进各级各类学校减负增效。系统、整体推进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做好基础教育理念、结构、内容、路径等生态系统的重构,发展高质量基础教育,在基础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教育服务模式和教育治理模式上整体创新,创建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生态。学校作为教书育人和传递知识的首要场域,首先要转变教育理念,重新定位基础教育目标,全面落实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发挥好育人主阵地作用,充分认识“双减”工作的重大意义,深刻理解学校在“双减”工作中肩负的重大责任,把落实中央“双减”工作部署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强化教育服务国家和社会的意识。“双减”也要求家长转变观念,接受孩子的差异化发展,尊重孩子、信任孩子,配合学校、教师,激发孩子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孩子真正选择适合自己、感兴趣的教育方式。“双减”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多个利益主体,只有各主体形成合力,才能在构建良好的教育生态中发挥整体性功能。

“双减”重构中国基础教育的初心使命。教育是有温度的,教育之情源于对生命的敬畏,教师之教重在坚守教书育人的初心,重在塑造孩子的心灵。教师不仅要教会孩子成长,更要学会与孩子共情,与孩子一起成长,形成生命成长共同体。“双减”政策不仅要求消除校外培训机构的培训乱象行为,也迫使学校进一步提升自身的教育教学质量和服务水平。教师在课堂上会更加注重课堂效率的提升和课堂改革的推进,会想方设法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布置作业会注重少而精、及时反馈等。教师也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提升教书育人本领,塑造孩子的心灵,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如此,我国基础教育的初心和使命得以回归。教师作为基础教育生态的建设者、创造者和实施者,为持续推进教育生态的良性构建,需要始终将自我成长、自我提升和自我完善放在首位。一位优秀的教师仅仅拥有卓越的专业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还要有深厚的教育情怀、丰富的精神涵养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提高学生成绩靠的是教师的教学技能,但影响学生道德品质的,一定是教师自身的道德情操。

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学校、家庭和社会必须站在国家与民族发展的高度来认识“双减”政策,并集所有之力,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以素质教育为核心,整体推进基础教育育人方式、教育教学评价方式、教师成长方式转型,重构基于核心素养时代学生深度学习的教育生态,形成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协同减负的合力,让基础教育回归应然状态。

(作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柴红霞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633
8.7万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