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2.9亿中国学生获得“向上的平等”

成长
 原创  03-07 15:36

作者:杨鑫宇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教育公平”成为重要关键词之一。3月5日,李克强总理对全国人大作政府工作报告,其间十余次提及“教育”,将“促进教育公平与质量提升”列在“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若干目标的首位。

报告提到:政府将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依据常住人口规模配置教育资源,保障适龄儿童就近入学,加强县域普通高中建设,办好特殊教育、继续教育,规范民办教育发展,支持中西部高等教育发展,继续加大对中西部和农村地区高校招生倾斜力度等。一系列措施有的放矢,字字句句都精准指向了教育公平的相对薄弱之处。

在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中,“尊师重教”是沁入血脉的传统美德,“读书改变命运”更是最具群众基础的现实信仰。一方面,一个国家的教育发展面貌,直接决定着整个社会的人口素质与创新能力;另一方面,学历层次与受教育水平也与个人的发展空间紧密相连。

从社会主要矛盾的视角出发,面对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国家既要提供更充分、更优质的教育资源,也要下大力气克服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平衡,让教育事业的发展成果为全民所享。

70.1.jpg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人民群众对教育公平的诉求更胜往日。没有哪个中国家庭不希望下一代的教育能“更上一层楼”。从新闻和数据上看,我国教育资源总量增长势头迅猛,顶尖高校和顶尖人才频有亮眼表现,定义了教育工作的“上限”。但是,对众多普通家庭而言,教育工作的“下限”更值得关注。让全体国民普惠性地分享教育事业发展成果,需要进一步缩小教育资源分配的城乡、地域差异,努力扭转个体产生的不公平感受。

全国两会期间,不乏有代表委员提出具有建设性的建议和提案,就相关问题献策建言。其中,全国人大代表、河南大学党委书记卢克平建议:教育部直属高校可以与中西部地方高校“一对一”建立结对帮扶关系,解决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不平衡尤其是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布局不合理问题;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雅安市雨城区第二中学校长庹庆明则表示:推进高考改革,实现校际资源均衡,才能缓解家长焦虑,为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提供现实可能;民进中央的提案聚焦职业教育,建议实现中职与普高课程互选、学分互认、学籍互转,以此拉近职业教育和普高教育的距离。这些建言反映出的问题、提供的思路,无疑有利于有关部门拨云见日,找准促进教育公平的改革方向。

不论是加强农村义务教育、巩固县域高中建设、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职业教育地位,还是向特定地区倾斜招生名额,这些措施都有利于填平影响教育公平的沟壑,同时也并非简单“截长补短”,而更像是“先发带动后发”。从本质上看,促进教育公平从来不是大搞“平均主义”,而是致力于不断补强薄弱之处,在全社会范围内实现“向上的平等”。

民有所呼,政有所应。全国两会对教育公平的关注,源于社会对教育公平的强烈追求。正如政府工作报告所言:“我国有2.9亿在校学生,要坚持把教育这个关乎千家万户和中华民族未来的大事办好。”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722
8.3万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