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开始走上坡路的3种标志

力争上游
 原创  01-28 11:12

29.1.jpg

最近几年盛行一种“打卡风”,很多人喜欢把学习打卡发在朋友圈里。

当然,有些人确实通过这样“被监督”的方式坚持了下来,但是更多的,其实都只是3分钟热度,本质上,就成了一种自我安慰式的努力。

一个人想要取得什么成就,并不是一时兴起的一次熬夜或一个早起,这些作用不大。

真正想要走上坡路,是靠潜在的意识、好习惯的加持以及自我约束的能力等等所决定。

表面机械地努力只能支撑你走几步,而明确有目标的上进,才能决定你走多快,以及爬多高。

一个走上坡路的人都有以下这3种标志。

29.2.jpg

1

不轻信网络文化

敢过“减法人生”

当下很多网络文化表面看起来,是在给人生减负,实则却是给我们的放纵寻找借口。

例如:丧文化、躺平、佛系生活等等....

倘若没有辨别能力,没有根据自己的情况具体分析,就盲目跟随。

想躺平就躺平,生活应该佛系一点,年轻人多丧一会没关系。

那么很容易被主流裹挟,被别人掌控思想,迷失掉自身的节奏和方向,使得压力和负担越发沉重。

那么如何才能过上「减负人生」,走上人生的上坡路呢?

我的建议是:可以适当躺平,但并不是完全躺平。

正确的躺平应该是减掉不必要的攀比欲望,而不是丢掉最珍贵的活力干劲,去选择一眼望到头的人生。

其次是敢于给生活做减法,对当下的潮流主流要始终保持理智的态度,不盲从不跟风。

就像叔本华说的一句话:

怎样才算做自己?不要让自己的大脑变成,别人思想的跑马场。

懂得明辨是非,按照自己的节奏稳步前进,多做真正有价值的事情,才能一步一个脚印,走出属于我们的人生。

29.3.jpg

2

不自寻烦恼

懂得弹性生活

我的一个朋友有段时间正处于低谷期,做什么事情都不是很顺利,她问我:

为什么我总感觉每天过得很痛苦,有数不清的烦恼;

怎么样才能把生活和工作做好同时有所收获?

其实,想要实现弹性生活摆脱焦虑,最好的办法是:

先干起来,即使有不足也不要自甘堕落,当下有挫折也不要自寻烦恼。

一点点去做,会发现多做一步焦虑便会减少一分,做得越多,烦恼便会消失得越快。

其次,是能够从当下成功和失败中吸取经验并及时复盘,认真地耐心地做到能做的。只有这样,才会不被情绪和烦恼左右,从而学会平常心地看待生活,慢慢走向人生的上坡路。

3

不被偏见固化

勇于冲破思维惯性

不知道你们是否能发现,在生活中,许多人总会有这样的想法:

看到别人创业成功,就笃定他是靠背景;

看到有人伸手相助,就觉得对方肯定不怀好心,有利所图。

看待什么事情,总是会先用主观意识去判断,断定事物的阴暗面就是本质。

可能有的人会说,这些人是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

没错,这是典型的酸葡萄心理,但同时也是思维受限,被自我偏见固化的表现。

他们以为看透了世界,实际上只不过是看到了,自己想看的那一面。

如果你曾有过这样的想法,或者身边有过这样的人,那么就要警惕并远离了。

因为长期处在这种思维中,不仅会深陷在自我建造的信息茧房,无法接受外界新事物和新观点,导致认知越来越狭窄。

29.4.jpg

此外,还会以思维惯性去思考问题,用过往简单的经验去下定论,例如:

想认识大佬,想的不是价值交换,提升自身,而是直接否定,大佬是不屑与我交谈的;

想赚钱创业,想的不是创新优化,而是看到有人倒闭,就断定自己做也是赔钱,算了。

越是被思维和偏见所固化,就越容易错过很多机遇,以至于人生逐步走向下坡。

而真正走在上坡路的人,是能够不断提高认知,不被偏见带偏,勇于冲破思维惯性。

面对不熟悉的事情,不会一概否决,而是会耐心地多问几遍;

面对大佬,不会自卑胆怯,而是敢于主动上前,积累社交经验;

同时懂得在日常生活中,培养自己的深度思考能力,面对他人的指点,也有自己独立的见解,能够客观地看待问题。

因为他们知道,想要爬得越高,就要学会从多个角度看待事物,了解得越多,思维和视野才会有新的突破。

也才能因此突破束缚和圈层,不止步于此,有探索更多不同的赛道和遇见全新自己的可能。

4

前两天看到一句话说:

“永远不要沉溺在安逸里得过且过,能给你遮风挡雨的,同样能让你不见天日。”

29.5.jpg

很多人觉得不上进就是走下坡路,舒适就代表着安稳。

但其实不是,很多事情都有正反两面,虽然舒适区能带来开心,可安逸久了会让你停滞不前。

上坡的过程也许很累,但它却能让你发现不一样的自我,看到不一样的山峰。

更关键的是,你可以拥有,随时停留休息的勇气和底气。

当然,人生也不是一定要去一直上进,爬坡。

但是,不管你是想走上坡路,还是待在舒适区,希望大家都能按照自己的选择去生活。

也希望大家选择了想要的方式,可以坚定走下去,不攀比不后悔。

最后跟大家分享,一句我很喜欢的话:

每个人的花期不同,不必焦虑有人比你提前拥有。

—《END》—

转自丨铁木君(ID:tetemu)

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市教委观点。

来源:重庆教育

来源:光明网

632
9.7万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