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产“三条红线”的出台,融资新规对楼市的真实影响

房心
 原创  10-28 13:31

近期有传闻,针对房产商“收紧融资”。

还出台了诸多细则,这是一个方向的完善,也是对楼市全链条的监控。

要求房地产企业控制有息债务的增长,并为此设置了可供参照的“三道红线”。

43.1.jpg

红线一:剔除预收款的资产负债率不得大于70%;

红线二:净负债率不得大于100%;

红线三:现金短债比不得小于1倍。

根据“三道红线”的触线情况,将房企分为“红、橙、黄、绿”四挡:

红色档:如果三条红线都触碰到了,则不得新增有息负债;

橙色档:如果碰到两条线,负债年增速不得超过5%;

黄色档:碰到一条线,负债年增速不得超过10%;

绿色档:三条线都未碰到,负债年增速不得超过15%。

各种媒体都有全方位的解读,甚至都说出来要让开发商“坐以待毙”,我觉得更多是“过度猜想”。

目前这个政策,还没有具体下发实施,但估计确实不会是“空穴来风”,但即便是实施,从消费者的角度,应该不会迎来大的变化。更多是对规模房企的“扩张模式”与“扩张速度”做进一步的安全性引导。

预料后续:

1、降速:

如果严格实施,既有的“高杠杆、高负债、高周转”,三高将只剩一高“高周转”,短周期内,土地财政受损,拿地积极性下降,由“三高”向中短期内“少拿地、快卖房”战术转变。

2、分化:

资金扎堆优质大城市,进一步抛弃三四线和普通二线。由“规模化”向“优质化”转变。

3、加速“寡头化”:

“新规”看似束缚头部房企,但头部房企往往几年前回归大城市,且占据了优质城市优质地块的土地话语权,一旦“高周转”更为凸显重要性之后,手里的项目,阵痛半年,回笼资金的能力显著强于普通房企。而“高杠杆、高负债”整体上来讲,是房地产行业的通有特征,并不会因为是中小房企而额外好一些,同时上半年“宽松周期”,规模房企融资的成本明显优于普通中小房企,从这几个角度,一旦遭遇“收紧”,规模房企展开“自救”的能力还是要强于中小房企,只要延缓几个月的扩张和拿地,快速售卖手中的优质项目,资金流就会有所改善。当然这是牺牲“规模扩张”的前提下。从这个角度,行业洗牌还是会加速,促使更多的中小企业离开这个“利润越来越薄”、“束缚越来越多”的行业。

4、降价以快速回笼资金?在杭州不会。

杭州市场在几年前就开启了“寡头化”之路,作为国内优质城市,也是规模房企激烈争夺的主战场,且一手热盘严格受政府“限价”指导,现在的市场热度此类事情不会发生,资金受监管之后,要更迫切进入的往往是”杭州“此类的城市,是进入而不是抛弃。

5、限制整体还是“爱护”。

“新规”是为了防范盲目规模扩张带来的资金链风险,进而影响到金融安全。2015年后,一拨开发商转为收缩或者更稳健的路线,比如万科。而另一部分开启了更大规模的扩张之路,比如融创、恒大。而即便是没有”融资新规“,下一个阶段也不会是大规模扩张的周期,整个城市化放缓和人口拐点的到来,楼市本就进入分化的“有限机会”期,一份“新规”的出台,给了规模房企预警、指导和台阶下。追求规模盲目扩张的时代结束了。

6、或有"降准",进一步“筑坝挡水”。

除了防范金融系统性风险,还有一层,我觉得是在进一步“筑坝挡水”,2020年上半年,因为疫情“黑天鹅”,只能尽一切可能保发展、保复工。但回头看,楼市的“吸水”效应还是太强了,需求端很多资金鉴于流动性泛滥,很多绕道进入房地产领域,优质城市房价有进一步抬头的风险,土地市场也有“过热”的倾向。而整年货币政策将维持流动性相对充裕、相对宽松。预料此政策出台,或将预示着9月份重启“降准”,而一旦货币政策进一步宽松,楼市在“抬头”的基础上,或将热度非凡,所以除了“把控风险”,也是“未雨绸缪”。

7、无益降房价。

拿地少,开工少,短期“快销”回笼资金热闹一时,长期看,供应端有收缩态势。

此情况之下,无益降房价。反而有相反态势。

8、执行力度堪忧。

大背景是“经济下行”、“中外态势复杂”,需要提振经济。

内循环下,消费无力,中短期更依赖投资。“制造业投资”、“基建投资”、“房地产投资”,三大投资领域,制造业难度大,基建已到末期,房地产如果严重放缓,对保增长压力极大。这时候需要房地产行业的“稳定”。

另外,“三大红线”如果是上市房企还有报表披露,如果是没上市公司呢?如何核定?

近十万房企,房企内部分子公司、项目错综复杂,“表外资金”、“表外资产”如何核定?对规模房企可以“专人专窗”,如何对剩余的大量房企进行“规定”和“指导”?

所以,后事如何,还不得而知。

体现的是“预警”和“指导”。

来源:清秋评楼市

727
8.4万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