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住的小区里,带孩子的邻居特别多,其中有一户留给我的印象非常深刻。
一家三口在小广场附近玩沙子,小男孩蹲在沙坑边上,用铲子往小桶里装沙子,装得差不多了,便用两只手搬起桶,想要拿去给爸爸妈妈看,却一个没站稳跌倒在沙坑里,桶里的沙子有大半洒在了身上。
小男孩的父亲几个跨步走过来,劈头盖脸地就是几句:“连个桶都拿不好,你说你将来还能办成什么事?就这样笨手笨脚的,别的小孩怎么没跌这么惨?就你总是不小心。”
当时的我站在不远处,有些发懵。
其实一开始跌倒之后的小男孩并没有什么很大的情绪起伏,只是有些怔愣,或许是不明白怎么回事,也不知道该怎么办。
然而却没有人在第一时间告诉他摔倒的原因可能是什么、如何在最短时间里减少损失、未来应该怎样规避此类风险。
孩子接触到的最快速、直接的交流是被比较、被批判与被否定。
与此同时,孩子的母亲并未过多言语,只是皱着眉头为他拍去身上的沙子,大概也是心存懊恼,为孩子新换的一身衣服感到焦躁,故而下意识地认同了丈夫的指责。
激烈的情绪影响下,小朋友哭得很是伤心。
说实话,我曾经是不理解的。
我不明白为何仅仅是一次不小心,一次可能存在于所有孩童玩闹经历中的跌倒,会引发如此多的质疑与激愤。
但后来我渐渐明白,这可能只是一种“误入歧途”。作为父母,自然是全身心地爱着自家的宝贝。
只是思考的角度、表达的方式有可能出现偏差,故而我们在对待孩子的教育中常常无法精准地抓住重点。
学会调整情绪是门大学问
小朋友们“不小心”的经历是很常见的。
譬如失手打碎了什么物件,譬如跑跑跳跳地弄洒了杯子里的水,从行为的出发点来看,孩子们大多都并非故意为之。
父母自然也清楚这一点,处理方式却可能有失偏颇。
作为大人,我们的第一反应可能是不悦、烦躁,抑或是担忧与焦心。
但须知年幼孩子对于世界的认识与反应大多源于父母,我们的暴躁与紧张,不可避免地将影响到小朋友,他们会下意识地进行模仿:原来遇到此类事情需要有这样的情绪反馈。
在调整情绪的能力培养上,父母的引导太重要了。
过分的失望不满,甚至暴跳如雷,将于无形中给予孩子巨大的压力。
在往后的生活里,孩子们可能很容易在做事之前非常紧张,因为太担心结果、太害怕出错而不能正常水平发挥,面对自己的失手与无心之过又有过多负面情绪,无论哪一种,都牵制着他们的发展。
教会孩子及时止损
远胜于直接为他扫清障碍
若是事态紧急,仅仅控制好情绪是不够的。
牛奶瓶被推翻,最好的情况当然是在地毯被弄脏之前将其流动范围限制在桌子上,如果能迅速想到以及找到阻止它继续蔓延的东西,便能减轻后续清洁的难度。
诸如此类的处理方法,是我们在对孩子的教育中十分必要的一环。
当我们看到孩子的过失,最好不要“悄无声息”、“润物细无声”地为他进行弥补与处理。
父母可以为孩子们的生活伸出援手,却不能替代他们经历自己的人生。
所以我们应尽可能地多教会孩子一些东西,而不是大包大揽为其承担。
这个过程不必过于说教化,大段的道理输出或许不如彼此走心的一句箴言。大街上常常见到父母为孩子整理着衣服书包,而小朋友在神游四方,眺望远处。
孩子们可能并不会对爸爸妈妈的帮助多加注意,也未曾将其放在心上。
过度延伸不如就事论事
“没出息”一词的负面效应是老生常谈了。
即使是仅有几岁的小宝贝也能感受到它的糟糕。而不恰当的比较更是孩子压抑情绪的一种关键成因。
就事论事,一些过失没有必要被无限延伸。
虽然因为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所导致的失望可能会带来负面情绪,但最好不要将这种观点传递给孩子,因为即使是已经成年的我们,也并不具备精准的判断力,我们不是预言家,谁都没有能力、也不应当为孩子限定未来。
激励与比较不要建立在否定的基础之上。
还有一个非常好用的小技巧就是运用“但是”。
并非用以转折来进入批评的内容,而是将积极的鼓励放在“但是”之后。
“你已经做得不错,但是还有更大的进步余地”,或是“虽然现在处理得还有些不妥,但是改进之后应该就会很不错”。
父母多给予孩子一些信任,孩子也会多给予自己一些信任。
在遇到一些难事或是错事之时,孩子便不会先去紧张于他人之评价或是“别人有功我却有过”的结果,那么自然就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关注事件本身。
父母也一样,学会就事论事,尽量不要延伸到“以后没出息”云云。如果实在想延伸,不如延伸到未来如何规避同类风险,其价值可远大于泛泛的空话啊。
文章来源 |深度育儿(ID: baomabaobao )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来源: 中国教育报
来源:光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