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嫡长子继承制度”在周王朝确立,延续至大清王朝,这三千年的时间里,为什么却被帝王视为正统?又为什么没有人去试图推翻它?是制度的优越性,亦或是帝王在可以维持这种制度的延续?我们一起来看看。
说起嫡长子继承制度,我们首先想起来的就是”启”这位帝王,他作为历史中开启了“家天下”的第一人,为嫡长子继承制的发展和延续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夏朝
夏朝开启于启,终结于桀,启开启了家天下的格局,但是在夏王朝因为其史料的缺乏,我们尚未十分确定夏王朝究竟是“嫡长子继承制”还是“兄终弟及制”,因为夏朝的继承人中,有儿子继承,同时也有弟弟继承。
但是在夏朝的16代帝王中,我们能够得到的规律是,王位的继承基本是以传位于儿子为主,其实才是传位于弟。
商朝
商朝在中国历史上一共延续了31代帝王,这是一个充满矛盾的王朝,在商朝有一场关于继承人的祸乱,它就是“九世之乱”。商场的开创者商汤希望自己的王朝能够延续下去,因此建立了“兄终弟及,继而传子”的继承制度。
这是什么意思?
既然是“兄终弟及”制度优先,那么王位的继承是按照第一代帝王-----帝王之弟-----帝王之少帝如此传承下去,这样一来,只有当同辈之中的所有弟弟均不在人世的时候,才会轮到“继而传子”的继承制度。
这个“子”是长兄的儿子继承,但是在商汤去世后,他的那些弟弟们十分不愿意将王位传给长兄的儿子,于是这些人为了继承王位,爆发了“九世之乱”。
一直到商朝的第27位王康丁继位,才正式确立了“传子制度”,而在后来的发展中才逐渐出现“嫡子继承”制度,商朝可以说为以后的“嫡长子继承制度”提供了一个样板和一项可供后世王朝参考的政治制度。
周朝
周王朝的时候,这个王朝在周文王时期确立了一种全新的制度,它叫做“文王世子制”,周文王在位的时候,将周武王立为自己的世子,负责参与政事,周文王不在的时候,周武王行使王权、处理政事。
但是在周武王去世之后,周成王还年幼,于是周公旦开始摄政,而当周成王成年之后,周公旦将权力还给周成王,周成王时期,正式确立了“嫡长子继承制度”。
“嫡长子继承制度”的核心在于: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于是乎,在庞大的后妃群中只有嫡后的长子享有优先继承权,如果从嫡后没有儿子,那么就从后宫的身份尊贵、家世显赫的妃子中,选择庶出的儿子来作为未来王位的继承人。
“嫡长子继承制度”在封建王朝中延续了将近3000年的时间,为什么没有被废除呢?
我们知道,历代的帝王都希望将自己的王位传给自己的儿子,而非自己的兄弟,纵观中国古代几千年的封建王朝,他们无一不是希望将自己的帝位传给自己的儿子。
“兄终弟及”这项传承制度之所以被废除,就是因为他不符合帝王的要求,说白了,就是每一代帝王都有自己的私心,而“嫡长子继承制度”正好契合他们的这份私心,所以这项制度才能够传承下来。
但是,只要是一项制度总会有大大小小的弊端,而在清王朝“嫡长子继承制度”虽然深深地影响着满洲人,并且清朝的地位继承人却演化出了一套全新的模式,那就是“立嫡以贤”,但是“嫡长子继承制”这项制度却仍然深深地影响着清朝。
正是因为有着制度的优越性和可行性,这项制度才会传承千年而不倒,王权的继承一向都是历代帝王担心的焦点,有多少人在苦苦觊觎着王权,又有多少人在王权的斗争中身死族灭,可以说王权的继承本身就是一项有诱惑力的权力斗争,而为了保证王权的顺利交接和更迭,"嫡长子继承制"这项制度的优越性才超越了其他的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