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演员周迅正面回应了关于“衰老”的问题:“变老是不可能避免的一件事情”。AgingCell杂志曾发表研究称,规律运动是对抗衰老最好的选择。
【运动是最好的抗衰药】
美国医学博士亨利·洛奇以及年逾80岁但体魄宛如中年人的律师克里斯·克劳利却不这么认为,他们在《明年更年轻》一书中指出,坚持运动可对抗衰老。
大脑更有活力。该书认为,唯有运动可持续让大脑向身体发出生长信号,对运动能力、思维活动、情绪控制等方面都有益处。一项研究发现,3个月内坚持锻炼的人,其大脑不断生长,新生部分不仅是控制运动的区域,还包括额皮质(人类复杂的思维活动都由额皮质控制)。
心肺功能增强。每个坚持运动的人一般都会经历从“气喘吁吁”到“小菜一碟”的过程,这是因为运动提高了心肺功能。北京体育大学运动科学学院副教授苏浩表示,心肺功能好的人不会轻易感到疲倦,不易得心血管疾病。长期规律锻炼能使心脏的重量、容积增大,安静时心率变缓,心肌的室壁增厚,使其每次收缩变得强韧有力。
骨骼变得强壮。人到中年后,骨钙量不断流失,仅靠吃钙片,效果并不好。长期不运动,骨骼对钙的需求量也会减少,大量钙会通过尿液排出体外。多进行户外运动能增加骨骼弹性和韧性,改善或减轻骨质疏松症状。
舒缓压力。有研究显示,在治疗焦虑症及抑郁症时,运动的功效足以媲美药物。它可产生能量,激发乐观情绪,帮助保持积极的生活态度。这是因为运动促使身体合成血清素和多巴胺,这些正是决定快乐情绪的脑内化学物质,从而帮助改善抑郁,舒缓压力。运动还可降低皮质醇含量,有助于提高记忆力和专注力,提高做事效率。
贵在坚持。只有坚持下去,运动才有意义。除了常规的跳广场舞、骑自行车以外,老人也可做一些力量训练。
【运动还能抗癌?】
法国《费加罗报》近日撰文称,在癌症形成之前、之中、之后,进行体育运动都对健康十分有益。充分的运动可以显著降低患癌症的风险。众多研究已证实,运动对身体具有保护功能,能够对抗多种癌症,特别是对最常见的结肠癌和乳腺癌,效果最为突出。对子宫内膜癌、肺癌、直肠癌、前列腺癌、卵巢癌、甲状腺癌、胰腺癌等癌症,运动也或多或少地被证实了效果。
这些研究甚至将运动对身体的保护功能用数据予以说明:相对于久坐不动而言,每天有规律的运动可减少17%患结肠癌的风险,减少20%患乳腺癌的风险。对于结肠癌,运动能够促使肠内运输速度加快,从而减少结肠黏膜与来自食物中的致癌物质的接触时间。对于乳腺癌而言,运动可以降低雌激素水平,增强免疫力。
“这个数值看上去似乎并不多,但是考虑到癌症的后果,运动的益处就显得非常重要。”法国国家癌症研究所预防科的研究人员拉法莱尔·昂瑟琳解释说,“此外,也要考虑到运动‘量的作用’,也就是说,运动量越大、越有规律,它的保护作用就越突出。”研究发现,一个人每天每增加30分钟的运动时间,患结肠癌的风险就降低12%。
国人的运动量显然是不够的!大家一起多运动吧 。
【运动不足有八大危害】
长期不运动是健康的大敌,世界卫生组织指出,身体活动不足已成为影响全球死亡率的第四大危险因子,每年有6%的死亡率与缺乏运动有关。
火箭军总医院骨科副主任医师王 长江介绍,人体长期缺乏运动,会使组织器官机能下降30%,可引起基础肌肉萎缩和呼吸循环功能低下,使颈部、腹部、腰背部及大腿部的肌肉力量降低,引起肩酸痛、腰痛、膝关节痛等症状;呼吸循环功能低下,即使轻微劳动也会发生心悸和呼吸困难。总之,长期运动不足主要有8大危害,包括:癌症、心血管病、心力衰竭、骨质疏松、脑卒中、高血压、糖尿病、肥胖。
按照世界卫生组织的标准,18~64岁的人每周至少应有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或75分钟的高强度有氧运动,每天跳操20分钟就能达到这项最低标准。然而,我国成年人中有近80%的人没有达到。如何改善?下面提出一些具体建议。
成年人的运动强度要按照“有氧运动天天做,大强度运动选择做,每周2~3天力量练习,牵拉运动前后做”的原则,以有氧运动为基础,同时兼顾力量牵拉练习。健步走、跑步、骑车及深蹲卧推等都是适合成年人的运动方式。力量练习包括器械性练习以及俯卧撑、原地跳、仰卧起坐等非器械练习,可提高肌肉力量、增加肌肉体积、发展肌肉耐力。
老人适宜的运动除了太极拳、广场舞及半蹲、仰卧卷曲等轻度有氧、力量练习外,还应增加平衡练习以预防摔倒,如一字站立平衡、平衡移动等,同时也要注意进行一些牵拉练习。
对肥胖、超重人群来说,长时间走路是最好的减肥方式。如果体重过大,可以先做蹬车、游泳等非体重支撑运动。不过,若要防控骨质疏松,快走、慢跑等需要体重支撑的有氧运动效果更好。保证1周3次运动,每次不少于30分钟。
对青少年来说,每天至少活动2小时,全天内各种类型的身体活动时间应累计达到180分钟以上,中等及以上强度的身体活动累计不少于60分钟。户外活动效果最好,如每周3~4次游泳,每次40分钟,不仅可消耗体内脂肪,也不会使孩子过度疲劳。
对“三高”人群来说,运动有3步:第一是做好热身,持续5~10分钟;第二是开始运动,以有氧运动为主,抗阻运动为辅;第三是做放松运动,可以给身体按摩,去海边走走,打打太极。
【运动后该怎么补水】
剧烈活动后,正确补水可有效帮助身体维持机能,但补水错了,身体可能受到损伤。
太多太猛伤身体。运动后一次性快速大量喝水,血液浓度迅速稀释,会给心脏带来巨大负担。尤其刚运动后,心脏的负荷需一定时间缓解,喝水速度太快会使血容量增加过快,加重心脏负担,引起体内钾、钠等电解质紊乱,甚至出现心力衰竭、胸闷、腹胀等情况。此外,暴饮还会让身体反射性出汗,使本就缺水的身体再一次面临透支危险。喝得太快太急还易将空气吞入体内,造成腹胀、腹痛等不良反应。
平缓多次是道理。科学补水应遵循积极主动和少量多次的原则。马拉松专业选手补水时,都会捏住瓶口,使单次补水量减小,并多次补给,从而达到快而有效的补水效果。所以正确的方式是保持补水速度平缓,并间歇多次进行,每次饮水量不宜超过200毫升,两次补水至少应有15分钟的间隔。
首选天然矿物质水或运动饮料。运动时会丢失大量汗液,其中98%~99%的成分是水,剩余的则是尿素、乳酸、脂肪酸和各种电解质。过多丢失体内电解质,对运动能力及健康有严重影响。因此大量运动后既要补水,也要补充矿物元素。1小时以内的运动补充液体以水为主,长于1小时或在极端气候下,建议喝运动饮料。纯净水不适合作为运动时或运动后的饮用水,因为不含矿物质。此外,运动后内脏器官也处于高温状态,喝太多冰水会引起腹泻,加剧脱水。剧烈运动时,咽喉毛细血管处于扩张状态,突然受凉刺激,也易引起喉部发炎、咳嗽。
别忽视运动前的补水。不注意运动前和运动中的及时补水,会加速身体脱水症状的出现,最好在运动前2小时至半小时内补水300毫升左右。天气炎热时,运动人士还应额外补充250~500毫升水。运动前后不能喝汽水,其含有的二氧化碳会让胃部胀气,不利于运动健康。运动后,心跳恢复需一段时间,所以尽量不要立刻喝水,先休息10分钟左右,待心跳恢复正常后,再慢慢喝水。
【三个信号判断运动效果】
信号1:酸加。锻炼时,常常会感觉肌肉酸,这是因为运动让体内代谢产生乳酸,其在肌肉中堆积,就会引起酸胀感。很多人往往因为这种感觉而放弃锻炼,其实是不对的,因为这个信号并不代表身体出了问题,反而,应该再增加一点运动量,能有效促进乳酸分解,利于身体恢复。
信号2:痛减。锻炼时或锻炼后,如果身体某一部位产生疼痛感,就应减少练习次数和动作幅度。因为这种疼痛不是乳酸积聚造成的,而是身体细小的肌肉纤维或韧带出现轻微损伤导致。这时进行适当调节,会很快恢复,但如果越疼越练,就会造成大块肌肉或整条韧带损伤。
信号3:麻止。除了酸和疼,锻炼还可能让您发“麻”。如果运动后,身体某一部位有发麻的感觉,这是提醒你休息的信号。发麻代表该部位已丧失了部分感觉和运动功能,再练下去,会产生伤病。所以,一旦身体发麻,要赶紧停下来,如果感觉久久不消退,需去医院就诊。
当然,除上述3个普遍信号,运动还可能给人体带来一些其他反应。比如,跑步时放屁有助于改善肠胃蠕动,减少气体堆积;岔气可能是因为热身不够或未做热身活动;如果健身前一晚没有睡好或熬夜了,训练时就可能出现肌肉发抖的状况;在较冷环境中运动时,如果未做热身或做得不够,肌肉受到寒冷的刺激就可能会抽筋;运动时血糖会下降,若能量供给不足,就会产生头晕现象。
【关节不好,适合什么运动】
散步。发表在《肌肉骨骼护理杂志》上的一项研究显示,每周散步3~4次的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其幸福感和自我效能提高(个人对完成某方面工作能力的主观评估,会直接影响行为动机)。散步还能减轻体重、关节压力和疼痛。
游泳。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可在水中很好地拉伸肌肉和舒缓关节,因此,游泳池是他们进行有氧运动的绝佳场所。《美国理疗医学与康复杂志》的一项研究显示,女性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进行16周的水中有氧锻炼后,关节疼痛明显改善。
力量训练。肌肉力量越强壮,关节承受的压力就越小。专家建议患者尝试交替利用力量训练器械、自体重量和弹力带锻炼。每周锻炼2~3天,每次采用8~10个动作。
骑车。骑车这种平稳的运动可减轻传统慢跑所带来的震动。如果患者的手还能握住车把,不妨每周骑车2~3次。踩自行车踏板也能帮助患者适应其他类型的运动。
瑜伽和太极。当关节及其周围肌肉受到关节炎影响时,人体协调性、体位意识、平衡能力受损,跌倒风险增加。练瑜伽和太极可增强身体意识,提高协调性、平衡功能和本体感受(感觉关节的位置)能力,学会放松。
总之,了解自己的身体反应,进行科学锻炼,做好防护,才能收到更好效果。
综合自人民网-健康时报、人民网-生命时报
来源: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