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孩子醒了,要吃奶,不要让他吃奶,如果哭了,哭1-2分钟后,给予安慰,可以轻声说:“宝宝你不能吃奶,要自己睡!”
这就是曾在美国风靡一时的“哭声免疫法”,这种方法的确有效一般经过“训练”的孩子都会变得很乖。
然而,经过特殊“训练”的孩子长大后,轻则出现睡眠障碍,严重的甚至出现自闭症、精神分裂。
图片来源网络
在那一代孩子的幸福被毁掉之后,美国妈妈们摒弃了哭声免疫法,开始大力支持亲密育儿,然而“哭声免疫疗法”却披着独立育儿的外衣,在中国妈妈圈风靡。但是,对于“哭声免疫疗法”你又了解多少呢?
“哭声免疫法"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行为主义心理学创立人约翰·华生提出的理论:他曾说出“只要给我一打婴儿
我能把孩子训练成社会精英,不管是医生、律师还是警察”的惊世名言。
图片来源网络
他主张,孩子对爱的需求,源自于他对食物的需求,满足了他对食物的需求,就满足了他对爱的需求。所以母亲只需要给宝宝提供足够食物就可以了,母亲不能和孩子过度亲密,过度亲密会阻碍孩子的成长。使孩子在成人后非常依赖母亲,从而难以独立难以成才。
不过后来,美国心理学家哈洛在用猴子进行实验后发现,身体接触所带来的安慰是爱最重要的元素。要让婴儿身心得到健全发展,必须给予足够的拥抱和爱抚。这个发现推翻了华生的观点。
哈洛的恒河猴实验,让新生的婴猴从出生第一天起同母亲分离,以后的165天中同两个母亲在一起。铁丝妈妈和绒布妈妈,铁丝妈妈的胸前挂着奶瓶,绒布妈妈没有。
恒河猴实验
虽然当婴猴同铁丝妈妈在一起时能喝到奶, 但它们宁愿不喝奶,也愿同绒布妈妈呆在一起。哈洛由此得出结论:身体接触对婴猴的发展甚至超过哺乳的作用。只有有饮食需要时,它们才去找铁丝妈妈,其余大部分时间则依偎在绒布妈妈的身上,虽然这个实验的对象是猴子,但绝大部分心理学家认为,它对人类婴儿同样适用。
婴猴宁愿不喝奶也要跟绒布妈妈在一起
很多妈妈都觉得,小时候不与孩子亲近是在培养孩子独立能力。其实不然马伊琍就曾在微博中提到自己生第一个孩子时,因为相信“哭声免疫法”,流着眼泪听女儿撕心裂肺的哭声,硬着心肠不去抱孩子。她还提到月嫂也主张不让抱孩子,每次一喂完奶就立刻把孩子抱走。理由是让母亲好好休息,结果她因为抱不到孩子天天哭,然而结果呢?孩子缺乏安全感,敏感且懦弱,不敢去探索新事物。
图片来源网络
哈洛曾在旷场试验中证明,母亲的关爱对于孩子安全感建立的重要性。他把幼猴放进一个不熟悉的小房间,房间里放满了幼猴喜欢的东西。然后哈洛设计了三种情况:房间里仅有绒布妈妈,房间里仅有铁丝妈妈,房间里一个妈妈也没有。结果发现,当房间里仅有铁丝妈妈,或者没有任何妈妈的时候,幼猴都非常害怕和紧张,或是抱着头缩在墙角,或是蜷缩在毯子上,对周围的玩具不理不睬。
旷场实验
当房子里有绒布妈妈时,幼猴会立刻冲过去,紧紧抱住绒布妈妈。过了一会儿以后,幼猴会把绒布妈妈当作安全之源,大着胆子去触碰那些玩具,轻轻摸一下掏一下,然后迅速返回绒布妈妈怀里。然后又试着去触碰那些玩具,如此循环往复,跟人类孩子一模一样。当哈洛将绒布妈妈拿走后,幼猴就会抱头缩在墙角,表现出非常害怕的样子,给再多玩具也不要。
旷场实验
哈洛由此得出了两个结论:独立并不是简单孤立与狠心培训出来的,恰恰相反,得到细心呵护、温柔拥抱、及时回应的孩子,反而更容易离开妈妈怀抱去独立探索,成为更加独立、更能适应社会的大人。
婴儿来到这个世界之初,他会认为自己是和这个世界、和母亲浑然一体。
新生婴儿对这个世界的认知,既是充满期待又是迷茫无助的。当婴儿哭喊着想要抱却得不到回应的时候,就会对环境、对母亲失去信任,被无助感包围。
这对婴儿来说是一种巨大的伤害,“哭声免疫法”让婴儿感到无助,对婴儿心理有着莫大的伤害。最好的育儿方法就是母性本能和顺其自然,在能给予孩子回应和爱时请不要吝啬,无回应之处,就是绝境。。千万别再用哭声免疫法训练孩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