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 年前,扬州地区有一个中年偶像团体......不对,是画派......叫“扬州八怪”。
他们并不会武功,与武侠小说中的“江南七怪”毫无关系,他们只是 8 位(说法不一)活动于康熙中期至乾隆末年的出身贫寒的画家。
说到身世,有一位是例外,那就是位列扬州八怪之首的富二代——金农。
金农作品
公元 1687 年,金农出生在浙江杭州的一个富庶家庭,按照他自己的说法,那是“家有田几棱,屋数区,在钱塘江上,中为书堂,面江背山,江之外又山无穷”。
你看,有田又有房,还是江景房,一种富贵闲适之气扑面而来。
金农自幼聪颖,启蒙老师也是不一般。童年时,父亲将其送往学者何焯家中学习,何焯曾经是皇八子胤禩的伴读,在当时以通经史、长于考订而富盛名。从这点也可以看出,金农的家境相当不错。
金农作品
37 岁之前的金农,与江南名士交好,吟诗写字,生活无忧......
37 岁之后的金农,出门远游,三教九流广交朋友,生活窘迫。
现在看来,那是一场不会回头的、说走就走的旅行......因为他一走就是 15 年,足迹遍布大半个中国。
此时,有人会问,费用哪来的?
金农当然不会轻易向朋友借钱,他召集了几位各有所长的文人朋友,通过售卖字画、弹奏乐器或篆刻筹措旅资,每到一个新地方,他们便各司所长,而金农的主要任务是,做老板......
为人清高的金农太过爱憎分明,他对看不顺眼的人,常以白眼相向,有时画都不肯卖;对话语投机的人,则有时会慷慨赠予。由此看来,金农并不具备企业家的特质......
《鹤赋》(局部) 金农 吴湖帆旧藏
金农生性洒脱,不重功名,但在那个年代,光宗耀祖的思想还是难以摆脱。
50 岁时,朋友推举他参加应试,这本是个好机会,却因雍正驾崩而终止。在新皇帝乾隆眼中,科举出身的科班文人才是正统,举荐难以入世,最终,金农只落得一场空欢喜。
仕途虽然失意,另两扇门却为金农打开了。
金农早年的隶书风格规整,笔划朴实,50 岁后尽显“怪相”,他融汉隶和魏楷于一体,独创了被称为“漆书”的新书体。这种对当时柔靡的书法风气发起挑战的书体,看似粗犷简单无章法,其实是大处着眼,更有磅礴气韵。
《梅花图》 金农
《鞍马图》 金农
《高僧图》 金农
《高僧图》 金农
为金农打开的另一扇门是绘画。
年过半百才开启自己的职业生涯并不算早,但金农的画从开始就气度不凡。他随郑板桥画过竹,后来画过梅,又画过马,最后以僧佛为终。
但无论画什么,始终都带着他独特的印记,并伴有几分洒脱,可谓是“大器晚成”。
晚年的金农粉丝众多,颇受追捧,有人甚至以千金的报酬求画,舒适的“老年生活”唾手可得。不过金农对于钱财从没有特别的苛求,又缺乏合理的理财理念,往往“岁得千金,亦随手散去”,所以在生命的最后的几年里,他依然靠卖字画维持日常生活,有时还会抄佛经来增加收入。
公元 1763 年,77 岁的金农逝世,他以终身布衣的身份走完了潇洒又有些颠沛的一生。
金农作品
好了,“金怪人”的一生基本说完了。
谈了他的人、他的字和画,但有一点还未提,也是最有意思的,那就是他画中的那些碎碎念。
比如,他曾画一人在荷塘中的凉亭上酣然大睡,然后题“风来四面卧当中”,单是读这几个字,心中就已经有阵阵清风掠过了吧。
他也曾在在一幅画中题诗说,“莫轻摘,上有刺。伤人手,不可治。从来花面毒如此。”
这俨然是一位情场达人的经验之谈...难怪清人方薰会说,谁的画都可以没有题款,但金农的画不能没有。
这就是金农,一位不会武功、心态超然、游戏人间的怪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