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琼坦克
印度曾经自称"阿琼"坦克是世界上最先进的三种坦克之一。另外两种是美国的M1A1和法国的勒克莱尔坦克。"阿琼"坦克的设计得到以制造"豹1"和"豹2"坦克而闻名的德国克劳斯·马菲―韦格曼公司的帮助,然而性能上与豹式坦克有着天壤之别。印度为"阿琼"坦克专门研制了一种"坎昌"装甲,号称性能直逼英国的"乔巴姆"装甲。
1974年3月印度正式批准研制“阿琼”主战坦克研制,该研制计划同时得到第一次拨款为1.55亿卢比,预研工作自此开始。 该坦克重50t,主要部件例如发动机、传动装置、120mm线膛火炮及其弹药、先进的装甲和火控系统均要求在印度生产。直至1984年3月第一辆阿琼式坦克样车制成时,该项计划已支出3亿卢比。1985年3月,对外展出了该样车。到1988年年底,印度拟制造20辆阿琼坦克样车以便对武器、火控系统、发动机及传动装置和悬挂装置等部件进行广泛试验。然而截止1987年年底,才制成10辆样车,其中6辆交给印度陆军试验,其余4辆留在战车研究院供院方试验和改进发展。
坦克正式研制以来计划一再延期,时过15年仍未完成,原来确定的1990年装备部队的目标至少要推迟到90年代中期。研制经费一再追加,已达29.20亿卢比,是第一次拨款的20倍,其中,对外交流费用为8.936亿卢比,约占总经费的三分之一。仅战车研究院1986年3月以前的开支就达到6.882亿卢比,其中对外交流费为3.286亿卢比。
直至到十年后的1984年3月第一辆“阿琼”式坦克样车才装配出来。仅单单一辆阿琼坦克造价高达500亿美元,真不愧为世界最贵最笨重的坦克之一。印度陆军对阿琼坦克的评价不高,在样车鉴定报告中指出:“试验结果表明,阿琼坦克在设计和性能方面不能满足用户的验收条件”,“最糟糕的是发现设计阿琼坦克时未考虑安全性、可靠性和易保养性”。报告中提出的主要具体问题是:
炮塔和车体设计不适于顺利、安全地操作,例如驾驶员开窗驾驶时,炮塔转动会碰到头部;火炮处于正前方向时,驾驶员无法出入驾驶舱。
火控系统的部件既未做到一体化,又缺乏相互配合。
炮弹装填速度慢得无法接受,例如装待发射弹一发需15s,装非待发射弹的时间更长。
装填炮弹时火炮必须调到一定仰角,否则无法装弹。
高射机枪由装填手在车外操作,操作高射机枪与装炮弹不能同时进行。
炮塔中只有3发待发射弹,陆军要求至少有12发待发射弹。
样车炮塔结构不合理,容易卡弹。
样车重达52~60t,比原计划的45t增加太大,严重影响坦克的机动性并造成铁路运输困难和超过桥梁安全通过标准。
乘员工作环境对发挥乘员最佳效能不利,例如座椅调节量小、坐着不舒服、乘员不易接近操纵设备。
动力缺陷
在的野外测试中,"阿琼"主战坦克上安装的由德国制造的MTU838Ka-501发动机出现了大量的问题。为此,印度方面不得不向德国方面寻求帮助,以解决发动机方面暴露出来的缺陷。
12.在野外测试中,"阿琼"主战坦克底盘采用的油气悬挂系统中的活塞杆也出现了失灵等故障。同时,"阿琼"主战坦克上的空气过滤器的早期报警装置也出现了故障。
2008年7月印度陆军表示,除已经订购的124辆之外,将不会再购买更多的国产“阿琼”坦克,这无疑是为从立项至今已有三十年历史的“阿琼”坦克项目敲响了丧钟。但研发“阿琼”主战坦克的印度国防研究与发展组织(DRDO)却要把这种垃圾应塞给军方,他们表示,寻求政府部门的介入以保证“国产化努力”是“适当的报答”,印度陆军应当订购至少500辆阿琼坦克,以便稳定生产线的运作,并为未来主战坦克的研发奠定基础。
“阿琼”从正式批准研制到批量生产,时间长达30年之久,相比之下,德国研制“豹2”和美国研制M1所花费的时间都不超过15年,“阿琼”在所有的第3代坦克中是最难产的。由于该坦克研制中屡屡出现问题,且预生产型车进口部件比例高达60%,由于本身技术储备不足,虽然大量选用了国外先进的坦克部件,但在整合过程中却是困难重重。同时整个坦克中这些关键进口部件的比例过高。“阿琼”原型车自制部件的比例为73%,但到实际生产中,进口部件比例高达60%,其所谓自主研制成为笑话。“阿琼”实际沦为了名副其实的国外“万国组装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