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软件开发者郭晓亮
执着奔跑 越挫越勇
“选择自己最想做的,就会有源源不断的激情和动力。虽然创业路上坎坷不断,但我珍惜并享受这个过程。”谈及创业过程的甘苦,郭晓亮面带微笑,目光淡定。
郭晓亮,1991年出生于甘肃平凉,黄冈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专业应届毕业生,一位敢梦想敢行动的90后创业者。
读高中时,郭晓亮就对计算机软件很是痴迷,喜欢鼓捣些新东西。他发明了一种可以照明的雨伞,在当地比赛中获得二等奖,还申请了实用新型专利。
刚上大学不久,当很多新生还处于懵懂的迷茫阶段时,郭晓亮就明确了自己的目标:要么去当兵,要么自己创业。
“当时还听不懂黄冈话,就开始了自己的摆摊生涯。”从摆摊卖苹果到自己开打印店,郭晓亮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都花在研究市场运营和原始积累上,连放假都不忘带些本地特产回去练摊。就这样,除了新生报到,郭晓亮大学期间没跟家里拿过学费和生活费。
2014年,郭晓亮拉上几个朋友,组建了8个人的大学生创业团队,成立了一家开发综合性服务软件公司,进入黄冈创业孵化基地。
然而,团队多方筹措资金投入制作的第一款产品,却遭到当头一棒:由于国家政策变动,他们即将推出用于驾考报名的“驾报通”没有了市场,项目历经大半年只能无奈流产。
“对于刚开始创业的人来说,资金和人力资源的缺乏,对社会认识不足,在完全崭新的环境,完全靠自己探索,这些都是不小的挑战。”他说,这段失败的经历,是他大学以来除了专业学习之外最大的收获。
如今,郭晓亮依然执着地奔跑在创业路上,而且选择的还是他熟悉的互联网+物流项目。他说,“软件开发是我感兴趣且擅长的领域,之前的失败正好给我很多借鉴。我们不仅要做技术和产品,而且要做服务和解决方案,把软件的适用度进行拓展,完全根据市场的需求来操作。虽然前途未知,但至少有了前进的目标。”
回想自己的创业经历,郭晓亮说,“计算机是我的梦想,越挫越勇是我的个性,这些都是支撑我一路走过来的力量。”(记者黄俊杰)
大学老师胡汉文
带领学生实现创业梦
今年4月,出席全省县域经济工作会议的省委书记李鸿忠,参观我市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后,为黄冈大学生创业成果点赞。由黄冈师范学院机电工程学院教师胡汉文带领的创业团队,被李书记殷切鼓励。
胡汉文老师自1985年大学毕业后,长期从事电气技术及计算机技术的教学、科研工作。2010年,以他的科研成果命名成立了黄冈市胡码电气公司。利用这个平台,他将课堂上生涩难懂的知识简化,加以实践,从他的团队中走出了不少新的创业者。“我开公司的主要愿望之一,就是帮助学生完成从校园步入社会的角色转变。”他说。
胡汉文带电气控制技术课程,他明白学校学习知识与工厂实际需要之间有着一定距离,懂得学生的艰辛与不易。总是爱琢磨的胡汉文将重点放在实验实训用的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LC)工控设备培训上,发现了创业契机。胡汉文介绍说:“将掌握这门技术的门槛降低,把理论和实践结合,使学生走出校门能够成为与工厂零距离的技术人才,这是开公司的初衷。”
“目前已经有多种应用版本PLC工控设备成型,设备既可以做亚系PLC实验,也可以做欧系PLC的实现,配套使用的PLC通用编程方法也研究成功。”在胡汉文的公司里,包括电梯里运用的光点开关,还有灵敏机械手操作,演示的实际应用让人惊叹。胡汉文称,在科研团队的努力下,前后历时8年,产品从硬件到软件都已成型。武汉一位企业家看中了胡汉文及其团队的才能和项目前景,也前来考察项目运营情况。
“这些都是胡老师的心血,听说他有推广的想法,我就主动联系他参与到团队里。”黄冈师范学院商学院教师刘卫民称,目前团队正在筹划产品的推广运用、定位,销售渠道等细节。把产品和技术推向市场,除了过硬的技术指标,还需要有整体的营销策略。刘卫民介绍,下一步就是把PLC做成定型产品,通过各种渠道进行样品演示,迎合行业和市场的需求,重点将是大中专院校和工厂。
“公司的产品能将研究和培训融合在一起,这也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正是因为经历过艰辛,胡汉文开始为更多有创业想法的学生提供硬件和软件支持,传授创业经验,希望自己的公司成为学校人才培养的另一课堂。“支持学生,支持梦想,是当老师的基本信念。现在,我希望将这一信念延续下去,支持青年人、支持小企业。”胡汉文说。
现在,胡汉文和他的团队又在开发新产品,公司的商业运作也得到了多方关注。(记者黄俊杰)
谦益农场负责人李明攀
IT精英精耕沃野天地宽
7月24日,雨后的蕲北青石镇郑家山村,群山含翠,草木怡人。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一行20余人来到蕲春谦益农场,对闲置中的村小学进行全面改造。
面对师弟师妹们的嘘寒问暖,谦益农场负责人李明攀热泪盈眶,这一天,他期盼得太久了。
放弃“鱼跃龙门”的机会,李明攀与19名大学生“小伙伴们”在蕲春北部山区“落脚”,过上农人生活。
1997年,不满16岁的李明攀考入原华中理工大学(今华中科技大学),就读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毕业后,他顺利进入一家外企,从事手机芯片研发,年薪逾30万元。但是,无休止的脑力付出,没有规律的作息让他患上了溃疡性直肠炎,体重也一度降到80多斤。那段日子,李明攀一直在追问自己,这是我想要的生活吗?
2008年,他毅然辞职,回到老家河南南阳种地。为了不伤害土质,他坚持不施化肥,不打农药,而是用紫云英绿肥和菜籽饼施肥。2009年秋天,李明攀在3亩半土地上出产了300多斤大豆和100多斤黑豆,大大出乎预期。
2009年12月,李明攀来到妻子老家附近的黄梅龙感湖农场,以120万元盘下了450亩地11年的承包期。“加上后期的土地修整、购买种子,又投入近40万元,很多钱是找朋友借的,他们都很支持我。”李明攀说。
因为一直坚信最传统的种植方式有着永恒的价值,他坚持从河南老家带来冬小麦种子,托朋友从黄陂山区带来晚粳稻种……所有种子的选择全部采用民间原种,而没有选用产量更高、抗病能力更强的杂交品种。
更考验人的还有成本。李明攀算了一笔账,除开自己和小伙伴们带头劳作管护外,“现在一天出150元工钱,都难得请到人了。”值得欣慰的是,稻飞虱等病虫害“过境不入”,后来他仔细观察比对才知道,水稻茎叶在化肥刺激下快速生长,变得又肥又嫩,自然成了稻飞虱的美食。而他的水稻没施化肥,茎叶不够肥美,可能不对害虫的胃口,而逃过一劫。
在发展过程中,与黄梅一山之隔的蕲春县也有了谦益的分基地。
创业6年来,李明攀的团队从最初两三个人壮大到19人,有人负责生产种植,有人负责电商运营,有人主抓品牌推广,各司其职。2014年,谦益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被团省委和农业厅认定为省级农民专业合作社青年示范社。
得益于各地政府的支持和朋友圈的帮助,谦益农场前年实现盈亏平衡,2014年营业收入达500万元左右。
如今,农场在黄梅、蕲春建有3大山区基地,“由于对接了人们生产生活需求,‘谦益农业’淘店至今没有一个差评。”李明攀自豪地介绍。
耐得住寂寞,才能守得住繁华。李明攀深情地说:“每当收工间隙,边哼唱着歌儿边沐浴着田野的微风,我就感到分外轻松,更坚定了精耕沃野的理想信念!”(记者陈华 通讯员陈钰 朱卫红)
斯派克生物科技负责人王武
创业最大的收获是成长
谈起自己一年多来的创业收获,已经熬了几个通宵的王武眼里满是兴奋,因为他们的团队马上就要收获成果了。
2014年,王武从湖北工程学院材料化学专业毕业。王武的堂哥王华是上海一家医药企业的技术主管,后来又在北京从事医药代理工作,熟悉整个医药行业的上游和下游流程。
“给别人打工,不如自己闯。”王华有着自己的技术专利,多年积累的人脉和资金让他有了自己创业的想法。在面临就业和创业的抉择上,王武选择了更加有激情的创业,加上几个大学同学,这个小型的创业团队就上路了。
他们选择的创业项目是生物医药中间体的研发,简单来说就是通过小试拿到药品的实验条件和工艺流程,再通过中试进行限量试生产。通过实验研究,做出精细化学药品,应用于医药生产。目前,他们成立的黄冈斯派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在黄冈化工园厂房里,研发用于抗艾滋的医药中间体,一种非天然氨基酸正在试生产中。
没有外来资金投入,没有渠道引进专业人才,公司开始艰难起步。对于王武来说,创业最大的收获不仅是带来利润,也是提高能力的动力。
在团队中,王武主要负责统筹,解决研发试验中碰到的问题。“从安装设备到施工调试,个人能量是有限的,需要集思广益,多问问伙伴们的意见,可以少走很多弯路。”他深有感触地说,“经常试验会失败,成品中出现杂质,很多都是众多环节中的某一环出现问题,这就需要大家严谨讨论,有事说事,把不足的地方提出来。”王武说,正是因为有不怕吃亏的精神支撑,能很快找出问题,让团队一步步接近成功。
“在创业中成长,可以培养自己的判断力、责任心。”王武说,如果当初没有响应堂哥创业的号召,自己或许不会感到累并快乐着的充实,也不会切身体会到创业的艰难与成功的喜悦。(记者黄俊杰)
浙武钙业总经理张晓
不做“小公主”要做“女强人”
她不羡慕大城市里的光彩熠熠,却一心扎根于家乡的广袤河山;她不甘心做父母掌心的“小公主”,却情愿成为工地间的“灰姑娘”。她是武穴市浙武钙业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张晓。
2011年6月,张晓从湖北经济学院外语系毕业。读书时,她和许多年轻人一样,希望到沿海大中城市当一名白领丽人。毕业后,她南下广东、深圳,辗转又回到武汉,寻寻觅觅找了几份工作,却都不满意。
一个偶然的机会,让她对自己的人生重新进行审视和梳理。2012年5月,张晓陪同学下乡调研,回到自己的家乡,一座依山傍水的滨江小城——武穴市。家乡广袤的土地,丰富的资源,怡人的自然环境,一下子吸引了她。 “农村是年轻人的天地”,一句经典的唱词,让她感觉到,青山绿水、山乡田野正是自己施展才华的广阔舞台。在家乡创业,这个坚定的信念在她的内心深处扎下了根。
她把自己的想法和父母进行了交流和探讨,立刻遭到妈妈的反对:“一个女孩子家哪能吃这个苦,而且资金技术等都是问题。”但军人出身的爸爸坚定地站在她这一边,给予她鼓励与支持。
凭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勇气,在没有任何商业经验的情况下,张晓毅然走上了艰辛的创业之路。在调研中,她了解到武穴石灰石资源丰富,且含钙量高,对钙粉加工市场看好。在爸爸的协助下,通过一系列考察和学习,事情很快就有了进展。
在当地政府的大力扶持下,张晓在刊江办事处龙里村正式注册成立了浙武钙业有限责任公司,并征用10亩土地开工建设。有了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张晓的信心更足了。为了不辜负大家的期望,那些日子,她吃住在工地上,同业务员沟通交流,挥铲烧灰,研磨矿质。
经过5个多月的日夜奔波和调试,2012年10月16日,公司终于投产成功。但张晓发现,真正深入做一件事,才感觉自己的知识远远不够。于是,张晓利用空闲时间大量补习相关专业知识,从实践和理论上掌握同行的生产现状和产品品质。 “功夫不负有心人”,慢慢地,公司的产品质量终于逐渐稳定,达到了国家标准。
随着多名高级专业人才先后加入公司队伍,对产品进行及时测定,严把质量关,公司的实力更强了。有了好产品,第二步便要打开市场。刚开始,公司坚持上门服务,主动联系客户,送货上门,先试用,再付款。有了良好的信誉作支撑,公司逐渐拥有了一批稳定的客源。而张晓的用工理念,也为一大批农民工带来了就业岗位,改善了他们的生活。
在公司扩大生产经营规模时,资金周转出现困难,武穴市就业局及时伸出了援手。“得知我是回乡创业的大学生,就业局主动上门,提供了一系列帮助,促使公司很快摆脱困境,走上正轨。”张晓说。
目前,公司年销售收入达3500万元,利润550万元,产品销往江西、安徽等十几个省市。
“我们下一步是想扩大生产线,生产钙粉系列产品,做出我们自己的品牌,把产品做到全国各地,实现年产值一个亿。”张晓信心满满地说道。(记者陈华 实习生吕珊珊 通讯员张银松)
落户黄州的博士夫妻
这里给了我家的感觉
这几天,在市人社局工作的梁会君正忙着搬入她的新家。趁着周末,梁会君和丈夫领着儿子,穿着博士服,去照相馆拍了一张全家福。梁会君说,一是为了庆祝儿子幼儿园毕业,二是庆祝在黄州正式安家。
去年7月,梁会君还是一位刚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毕业的博士生。2013年11月18日,梁会君第一次来黄州。作为一名“学霸”,来到久负盛名的黄冈中学的所在地,她的心情还是有些激动。
2013年下半年,黄冈市主要领导挂帅,去武汉高校招兵买马。“没想到黄冈这么爱惜人才,也难怪黄冈中学培养出那么多优秀的学生。”在一次宣传中,梁会君被黄冈先进的人才理念和优惠政策所吸引,便毫不犹豫地选择到黄州实习。
实习期间,舒适的生活环境,前景良好的就业平台,让梁会君爱上了黄冈,最后决定扎根黄冈。
梁会君的办公室里有一张黄冈市地图,上面画满了大大小小的圈。3个月,她跑遍了全市11个县市区,几乎每周下乡到农村调研一次。她写的调研报告为行业部门和市委市政府提供参考,目前有多篇稿件发表在《调查与研究》等省级重点刊物上。
今年,在她的影响下,同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博士的丈夫选择到黄冈工作,他们6岁的儿子也来到黄冈上学。作为绿色通道引进的人才,黄冈“人才新政”给他们的工作和生活提供了坚实后盾。
“从提交申请到钱进账,不到20天,解了我的燃眉之急。”说起去年年底买房的事,梁会君记忆犹新。当时,她看好市区一处楼盘,盘算一番后,发现还缺5万元,犹豫之际,住房补助下来了。
梁会君说,结婚十年,她和丈夫不断求学,夫妻真正在一起的时间很少,儿子也随着他们东奔西走。“读博士期间,儿子就跟我们住在博士楼里,同学们都打趣地说他是‘史上最小博士’。”
来黄冈后,她有了稳定的工作,夫妻也团聚了。“黄冈真的给了我家的感觉。”梁会君说,她将和丈夫一起扎根黄冈,用他们的才华和智慧服务黄冈、建设黄冈。(记者陈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