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童年时,什么是朋友?
就是那些上学时候一起努力读书、放学之后掰玉米挖花生抓知了赶大鹅的胡同里的小伙伴。
初中时,什么是朋友?
就是那些早上上学约好一起出发、晚上一起回家,时不时讨论一些大大小小的八卦的同龄人。
高中时,什么是朋友?
就是那些平时吃吃喝喝,玩玩闹闹,尤其是学习的时候经常在一起,白天黑夜为伴的向着同个目标前进的苦读人。
大学时,什么是朋友?
就是那些什么都能分享,喜怒哀乐都能在一起,感情可能会持续一辈子那种铁铁的友情,你给我眼神我就知道你想说什么的那种默契,我是你孩子的干妈你是我孩子的大舅的那种。
可是毕业之后呢,工作之后呢?
突然间发现自己的朋友多了起来,真朋友还在,但是也莫名其妙的多了一群之前并不联系的朋友,尤其是在特定的时候。
比如,某个人给你甩来一个酷酷的H5链接,是的,人家要结婚了。
02.
我此类的朋友很多。相信其他人肯定也有很多这样的朋友。
一个星期前,上班时刻,一个几乎从来不联系的高中同学以一段酷炫掉渣天的H5炸开了我们的谈话。
“我们要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结婚了呢,欢迎你到时候到场哟!”
之所以要用“什么”代替,因为我知道人家不是真心邀请我去,我也不会去,他要求的是我钱包里的钱到了就行,对于人嘛,其实并没有那么重要。我看见这个消息的时候,没有很震惊,只是默默的考虑给个多少钱的红包才算合适。
毕竟这种情况已经不是发生的一次两次了,很多次专门向你要钱的朋友来拐弯抹角的向你要钱了之后,你的心情就淡定了。
然后我默默的开始拿出手机,把电话拨向有同种遭遇的同学们。
是的,结果还不少。针对结婚的这个同学在高中时期的人际交往状况,现在的这种多数人都接到电话的场景有点可怕的不太正常,毕竟其中还包括那种甚至在高中整个时期没有说过一句话的。
接到电话的各位在班级群之外私底下拉了一个小群,默默的商讨大家给多少钱合适。
此种情况出现了很多次。当然这些临时建立的群也就默默的被冷落了。
03.
在交了几个月房租的岔口上,我那位同学的婚礼恰到好处的到来了。
默默的查查了银行卡的余额,按照之前大家商定的数字,加上了几句祝福的话语,将钱转了过去。
到最后那边收了钱,敷衍的回了感谢的表情,敷衍了说了句以后有时间一起吃饭,虽然不知道这个有时间到底在哪个猴年马月的路口徘徊。
但是我的祝福是真心的。
无论人家要钱的目的再多么的明显,但是每个人的婚礼都是值得被祝福的。
之前还纠结过,说要不要给这份钱,因为真的是不给难受,给了心塞。同事恰好在旁边接了一个所谓朋友的电话,也是有关于婚礼的。
挂断电话后我顺嘴问了一句,去吗?
同事说,不去。
我就问,人家都给你打电话了,能留着你电话的人最起码是真心的,不去合适吗?
同事说,电话实际上就是个沟通工具,说到底和你那微信H5的功能根本都差不多,其实都是要钱,只不过一个不说话,另一个明白的催着你跟你要钱。真正的朋友的不在电话里,真正的感情你这里有数。说完拍了拍自己的心脏的位置。
后来想了想,钱已经给出去了,也不差什么了。以后再说以后的事情吧,现在哪里想得到这么多呢。
04.
一个星期后到了那位同学结婚的日子,正好是个七夕节之后的第二天,正好是个工作日。
我心血来潮,翻遍了所有与那位同学有交集的聊天工具,qq、微信、微博等等,没有发现一条有关于婚礼的状态。
一条都没有。
所有的我们的共同的同学的朋友圈或者什么其他的地方,关于他结婚的消息,也是一条都没有。
我想,可能大家都默默的存了一样的心思。总觉得我不去肯定还会有其他人去的吧,事实就是事实。
幸亏我没有亲眼见证这个血淋淋的事实。
05.
后来跟我一个很亲近的学姐唠叨这件事情。
学姐说:钱花了,心疼吗?
我说:不心疼,人这一辈子谁还不结个婚嘛,只是我以后结婚可能不叫他们,总觉得这样有点虚伪。
学姐说:人之常情,理解就行了。
我说:恩。
学姐说:以后我结婚,你钱可以不来,但是人必须得到。
我说:都到。心甘情愿的那种到。
我俩隔着电脑屏幕相视一笑。
06.
突然间好像明白那天我同事为什么接到电话之后依然没有心里负担。
也明白了他拍拍自己的心脏那块到底是个什么意思。
我感觉,我同事比我活的明白。
毕竟,现在我还在因为这种事情而纠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