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学时代,我们都读过《孔雀东南飞》这篇长诗,诗中那个令人感伤的悲剧爱情故事,令我们每个读者都曾无尽感伤。诗中的女主叫刘兰芝,是东汉末年安徽江都人,是一个典型的小家碧玉,据记载,刘兰芝“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是一个家教严谨,多才多艺而又知书达礼的闺阁少女,她17岁时,嫁给了庐江郡府一个叫焦仲卿的小吏。
知书懂礼的刘兰芝嫁到焦家后,与丈夫、婆婆和小姑子生活在一起,家庭生活条件也达到了小康水平,按理说应该是比较幸福的,但事实上却不如想象的那么好。刘兰芝嫁入焦家后,起早睡晚,辛勤操持家务:提水、烧饭、洗衣、织布,一天到晚忙个不停,把四口之家打理得有条不紊。刘兰芝的辛苦付出被丈夫焦仲卿看在眼里,记在心间,所以他对妻子也特别关心,不但常常情话绵绵,偶尔还会弹筝奏乐,轻声合唱一曲,二人可谓伉俪情深,其乐融融。邻居们看到这对小夫妻的恩爱,都很羡慕,但唯独有一个人心中很不是滋味,她就是老婆婆焦仲卿的母亲。
焦母对儿媳这种态度的原因不得而知,可能是害怕儿子被儿媳完全夺去吧,于是,他开始蛮不讲理地加重儿媳妇家务活儿的工作量,还百般挑剔儿媳的各种不是,最后甚至完全丧失理智,诬陷儿媳是破坏焦家和谐氛围的狐狸精,并强迫儿子必须把刘兰芝休了,并赶回娘家。而她给出的理由竟然是怪罪儿媳不遵礼节,遇事总是自作主张,眼睛里没把她这个老婆婆!这样的理由在今天看来似乎毫无道理,但在当时却是一个能够决定儿媳去留的重要理由。因为古代有“七出”之说,只要符合一条丈夫就可以休妻。 “七出”具体指的是,“不顺父母去,无子去,淫去,妒去,有恶疾去,多言去,窃盗去。”
焦仲卿对母亲这种要求自然不愿意遵从,他不认为妻子的行为是不当的,所以反对母亲的意见,并在母亲面前发誓说:“倘若遣去媳妇,此生誓不再娶!”可终究还是耐不住老妈鼻涕一把、眼泪一把的软磨硬泡和以死威胁,最终焦仲卿败下阵来,只好违心地休了妻子。
两口子临分别时,焦仲卿向妻子保证,过些日子,他一定再重新接妻子回家。刘兰芝却觉得没那么容易,这次分别可能再难重圆,并嘱咐丈夫把她留下的绣襦、罗裙、斗帐、香囊、镜匣、丝绳等物品,都给别人用吧。刘兰芝还和丈夫互相发誓说:“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就这样,刘兰芝在依依不舍中,离开了夫家。
刘兰芝娘家的情况很糟糕,她除了有一个不掌事的老母亲之外,还有一个脾气暴躁的兄长,而这兄长是很难长时间容她住在娘家的。刘兰芝回娘家后,首先迎来县令派媒人登门为其刚满十八岁的三儿子求亲,在母亲的帮助下,这个亲事被回绝了。不久后,太守府的县丞又来为他的五少爷求婚,当她的母亲准备再拒绝时,却被其兄长阻挡,并答应了这桩婚事,还接纳了聘礼,择定了成婚的日子。刘兰芝得知后,哭得泣不成声,真是“腌腌日欲瞑,愁思出门啼。”
另一边,焦仲卿听说了刘兰芝在嫁的消息后,急急忙忙赶过去,见到刘兰芝后,他生气地说:“我如磐石,千年不转移,而你蒲苇的韧性呢?何以在一天一夜之间一切就变了样子呢?我们的海誓山盟呢!我只有祝贺你攀上高枝,一天比一天过得好。” 刘兰芝听完这话顿觉肝肠寸断,呜咽讲道:“人生不如意,一言难尽,你又何必那样讲呢!我和你同样是受逼迫,只有一死来表明我的志向了。”在新婚之夜,刘兰芝趁人不备,跃身投入村外的池塘之中,用她的生命来诠释情爱的坚贞。
焦仲卿得知刘兰芝的死讯后,也心灰意冷,他来到母亲身边说了一些“不能承欢膝下,万望善自珍重”的诀别话,于三更后解下腰带,绑在庭树枝上自缢而死。第二天,焦仲卿和刘兰芝双双殉情的消息传开后,这边焦母呼天喊地,为儿子的死悲恸不已;那边刘家兄长也对自己趋颜贪利的行为感到愧悔交加,而害得走投无路的妹妹投水保贞;一些村民更是由同情转而愤慨,聚集到两家门前,鼓躁唾骂,并要求将两人合葬在华盖山麓。
这一对殉情的男女,用自己的生命诠释了他们对爱情的诺言和无奈,令他们想不到的是,他们的爱情故事却被民间诗人凝练成著名的《孔雀东南飞》一文,并流传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