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代遇到这四种情况 你的名字不想改也得改

历史说
 原创  08-10 17:46

“李元霸”这个人在历史上是否存在咱们暂时不提,“李元霸”其实本名是叫“李玄霸”。隋唐演义中说这个小子从小被送到道观跟随紫阳真人学艺,这小子在三清殿中大哭不止,紫阳真人一看,得了,这小子以后就叫“李玄霸”了,意为“玄中之霸”。

隋唐演义的故事流传至清朝时康熙皇帝“爱新觉罗·玄烨”即位,康熙一看,这不行让“李玄霸”给我改名,于是隋唐第一好汉“李玄霸”改名为“李元霸”。那么关于古代历史上的避讳还有什么说头?

14.1.jpg

避讳字,主要指中国古代回避君主和尊长的名字而改写的字。相对低地位或阶级的人直呼相对高地位或阶级的人姓、名、字、号是不合礼仪的,为了合乎礼仪,用词必须有所改变。一般来说,避讳的对象分为四种人:帝王、官员、圣贤和长辈。

避讳帝王

秦始皇的父亲秦庄襄王名子楚,于是把楚地改为“荆”,所以后来楚地也被称为荆楚之地。汉高祖刘邦,汉代人以“国”代替“邦”,所以从汉代起邦家就改叫国家了。刘邦老婆叫吕雉,臣子们遇到雉就改称野鸡(求吕雉的心理阴影面积)。东汉光武帝名秀,为了避讳“秀”字,秀才改叫茂才。

到了唐朝老李家的时候避讳的就更多了,大宝剑“龙渊”因为唐高宗李渊改名“龙泉剑”,唐初名将徐世勣,唐高祖李渊赐其国姓“李”,后避唐太宗李世民讳,改名为李勣。

唐太宗李世民的“世”字有时候在书写时变为与之同音的“丗”,“观世音菩萨”改名“观音菩萨”。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在写《捕蛇者说》的结尾时为了避李世民的讳,将“以俟乎观民风者得焉”改为了“以俟乎观人风者得焉”。

14.2.jpg

当然了唐太宗李世民自己说只要“世民”这两个字不连起来,就不需要避讳,你们非得避讳弄得朕还挺不好意思的。因为确实“世”和“民”这俩字的使用频率很高,你要是每次都避讳,这老百姓还咋说话?唐高宗李治即位后,心想我爸爸不在乎,我得表表孝心,下令把三省六部制的“民部”改为“户部”。

“儿皇帝”石敬瑭时候为了避讳“敬”,让姓“敬”的老百姓自己选是姓“苟”还是“文”。康熙皇帝爱新觉罗·玄烨前面提到了,“元”代替“玄”,以“煜”代替“烨”。

避讳官员

大诗人陆游编著的《老学庵笔记》记有一故事:一个叫田登的州官不准下属及州中百姓叫他的名字,也不准写他的名字,可是到了正月十五照例要放灯三天。因为最高长官田登的“登”和“灯”谐音,所以写布告的小吏不敢写灯字,竟然改为“本州依例放火三日”。于是便有了“只许州官放火,不准百姓点灯”的笑话。

14.3.jpg

避讳圣贤

孔子名丘,过去读书人把“丘”读成mou,用的是“某”的读音。清朝入关以后,害怕汉人说自己没文化,所以对于儒家格外尊崇,《御制百家姓》里面的开头便是“孔孟”。这还不算完,雍正三年朝迁发出通知:除四书五经外,凡是“丘”作地名或姓氏,一律改为“邱”,就是为了避讳圣贤。

14.4.jpg

说到这里不能不提到庄子了,东汉明帝刘庄登基后,庄子的“庄”为了避讳改成了“严”,大思想家“庄子”改名叫“严子”了,估计庄子肯定心想同样是有头有脸的思想家,咋这待遇一点不一样啊?

避讳长辈

司马迁的父亲叫司马谈,所以司马迁写《史记》时,在《赵世家》中就把张孟谈改成张孟同。唐代诗人李贺之父名晋,“晋”与“进”同音,李贺一辈子都没举进士。《红楼梦》中林黛玉之母叫贾敏,林黛玉凡是遇到敏字都读成米或密。

14.5.jpg

古代的避讳字我们说了那么多,我们今时今日细细品味的话就能明白,古人对长辈和圣贤讲究这个避讳字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为了表达自己的尊重之情,但是帝王和官员的避讳字却是一种为了彰显自己的特殊地位。

改了那么多的避讳字,其实加大了对于后世历史学者和历史爱好者研究的难度,本来文化古籍就留存不多了,好不容易找到一本,还得去先研究哪个是避讳字,这不是给后人添乱嘛?

612
50.0万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