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沈杰群
中国文联主席、中国作协主席铁凝:
新时代铸就文艺高峰,作家艺术家不仅要成为时代灵敏的观察者、忠实的记录者,也要成为时代的参与者和创造者,把自己的心、自己的生命投入创造历史的伟大实践,让文艺的声音在人的心灵中回响。北京拥有丰厚的文化土壤、深沉的历史脉动、活跃的文化生活、蓬勃的时代活力,在北京这个创造空间和盛大舞台,在这伟大的新时代,必定能造就新时代的文艺大师,铸就新时代的文艺高峰。
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
我们中国文化在艺术创作的历史上源远流长,也留下了各个时代的文艺精品,成就了我们中国文化的一座座高峰,所以文艺精品是一个时代艺术创作高峰的标志。新时代的文艺精品,要做到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这些都指向作为新时代文艺发展所需要达到的目标、高度和水平。
美术的精品要能够充分定格时代精神,塑造典型形象,创新视觉图式,体现精彩笔墨。
这些年美术界着重在两个大的主题类型上抓文艺精品的创作:一是反映党的百年光辉历程,特别是党的历史中那些最重要的事件、情节、场景和典型人物;二是着眼于当下,着眼于新时代中国的新建设、首都的新发展。
北京那么多重要历史事件、历史故事、典型人物,还需要我们美术界继续用浓墨重彩来表达,我们要继续精雕细刻每一件作品,真正为我们民族和国家留下可观可赏的视觉画面。
作家王蒙:
好作品应包括时代性、经典性、创造性。
第一是时代性。我们正生活在中国大发展大变革的时代,同时也碰到了各种各样的挑战,因应着世界的这种前所未有的变局。这个时候中国的发展本身和我们现在常用的一个词——中国故事,给文艺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关键在于我们能不能关注、热爱,而且还能够分析研究这个时代。
我们有共同的命运,又有每个人的个性和特色。我们既有重大的那些“国之大者”的事件,又有细小的生活的琐碎细节,难忘的一个一个镜头、一个一个瞬间。如果我们本身缺少对它的注意力、对它的关心、对它的投入,仍然搞不出有时代性的东西。
第二是经典性。最简单的一个定义,就是经过了千年百年还站得住。我们是一个文学艺术的大国,谈到文学,我们就会想到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每一个时代都为祖国、为后人、为我们的民族留下了文艺的瑰宝。
娱乐性的小段子或者手机上几秒钟(碎片内容)也是文艺,也有好内容。但是,真正留在历史上的,只能是其中最好的。
第三是创造性。创造性是指文艺的想象力、文艺的形象思维。
文艺是从生活当中来的,但是文艺并不仅仅是生活的复制,并不仅仅是一面镜子,你有什么我照出什么,必须得有想象力、幽默感,有深情、深思、热爱、投入、恋恋不舍,希望能够有更好的愿望,希望有把我们人生最难忘的东西能够表现出来的作品。
通过自己的想象,比生活还往前走一步,比生活还往深里挖一步,比生活还要更浓缩,比生活增加一种精神的力量。
作家梁晓声:
我经历过一个时期,总想通过文学作品向别人证明自己是有一些才华的,也总想伪装出思想非常深刻的样子,但是,当我面对稿纸和自己笔下人物的时候,写作是会“打架”的。一方面觉得应该用力去刻画好他们,另一方面又觉得我的才华呢?我的思想呢?往字里行间的哪里去摆?在50多岁之后,尤其是在创作《人世间》的时候,就从自己的头脑中比较彻底地排除掉(这种想法)了。排除掉之后,我觉得写作变得相对纯粹了,就像绘画者用笔为自己所熟悉的一些人物画素描,要认真、虔诚。
我多年从事现实主义创作的过程中,对于现实主义有了更多理解,它不仅仅是镜子,不仅仅是写人在现实中是怎样的。所有优秀的现实主义作品,那些作家都在努力通过作品向世界传达人在现实中应该怎么样,我们能不能做得更好?我觉得这是文学作品和现实社会、和人的一种关系。明白了这点,创作会有小小的进步。
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席濮存昕:
什么叫精品?纵向和横向交叉点,你在哪个点上?
纵向是什么?我们的老师、前辈,我们历史中先贤创造的水平,你是不是齐肩?你是不是胜于?或者是你望其项背在追赶?这是一条纵线,你在哪个位置上?
横线上,同行、不同门派、别的剧团……我觉得谁的表演优,我眼前一亮,我得学习。同时要有眼光看世界,看全世界的同行,特别是我们的当代艺术、外来艺术。
纵向要求远,横向也要向高。在“网格”上你是在什么位置,要自我判断,才能有前瞻,才能有眼光去发展自己,求得被认可的艺术价值。
我用这样一个比喻,对自己、对北京人艺的话剧提出一个标准。我们那么多国际邀请展,看了那么多好的剧团;我们前面有好多老师、前辈,他们给我们树立了标杆,我们得摸高。
文艺精品追求高和深,但不能忘了有趣和通俗,必须要接人气、接地气,在细微处反映高远和宏大。细微的部分一定是人的本身生命的直觉和正常表达。
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开闭幕式总导演张艺谋:
今年,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胜利举办,从2008年的夏奥会到2022年冬奥会,北京成为世界上首个双奥之城,我也有幸成为双奥导演。两次奥运会见证了国家的繁荣发展,也见证了我生命中的重要时刻。
(北京冬奥会)开闭幕式充分展现了中国人民自信开放的形象、充分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充分展现了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的结果。
希望北京充分发挥全国文化中心和双奥之城的独特优势,为文艺工作者提供丰富的文化源泉和不竭的创作灵感。我们文艺工作者,将坚定文化自信,大力弘扬北京冬奥精神,以更加自信开放的姿态砥砺前行,让北京冬奥精神在新时代的文艺事业中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演员于和伟:
演员应该尊重艺术创作规律,去体验生活,去阅读,去搜集,去采集。上学的时候老师就说过:功课是做在戏外的。我这几年深有体会。作为演员刚拿到一个剧本,拿到一个故事,可能会有现成的规定情景、码好的台词和码好的方式。但真的要想融会贯通,你需要做功课,而且这个功课在戏外。比方说我演陈独秀,演曹操,都是这样的。
作为演员塑造人物一定要自信,自信以后我觉得要真实,要还原成人,这个是我在这么多年的创作和人物塑造过程中深有体会的一点。尤其是(塑造)历史名人更要还原成人,人的烟火气、人的温度、人的喜怒哀乐、大的人格和小的缺点……这些都要有。在创作过程中,小的“缺点”其实是很重要的。有句俗话叫人无完人,真的要想演人,不能演完人,完人很多观众可能就不信了。
演员离不开生活,生活有发掘不尽的宝藏。在生活中我们要去观察,要去留心,要去注意,同时要去思考。所有的创作基底都来源于生活,演员是生活的相伴者。
责任编辑:堵力,姜蕾,郭韶明,邹艳娟,王国强,陈剑,程璨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