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小伙酷爱收藏!海宁小村里精心打造“老物件晒场”

收藏天下
 原创  06-27 15:12

旧时光里的老物件,总是给人满满回忆。

“记得早先少年时,大家诚诚恳恳,说一句,是一句。

清早上火车站,长街黑暗无行人,卖豆浆的小店冒着热气。

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人。

从前的锁也好看,钥匙精美有样子,你锁了,人家就懂了。”

木心的一首《从前慢》,悠长怀旧,撩动了多少人的心弦。

仲夏六月,万物华实。走在海宁市许村镇科同老街上,青石板路咯咯作响。一旁,杨柳依依、河水清浅,酷热的时光也在那刻消散而去。

据《海宁州志稿·都庄》载,旧为“低湿旷野”的科同,物产丰富,水运昌盛,后期逐步形成集市和码头,曾有“小香港”之美称。

历经历史沉浮,1992年,科同村里异地新建科同新街,老街开始冷落。2018年起,许村镇打造花海布艺小康路精品旅游线,科同村村委投资老街整治,又令其旧貌换新颜。

老街新生,老街上的风景也越发迷人。今天要说的,是这里的一个“老物件晒场”——《海宁珩瑆运河农耕文化民俗馆》。

这是一个向公众免费开放的“老物件晒场”,以“发扬与传承运河农耕文化公益事业一直在路上”为宗旨,总面积600多平方米,分上下两层,设有8个展厅,有十里红妆、蚕文化、耕织文化等十余个系列,展示了从北宋到近代各个时期民间留存下来的生产生活物件。

其中,大部分老物件和海宁相关。置身其中,仿佛时光倒流。

4.10.jpg

有趣的是,这些老物件的主人胡明,可是杭州临平区一名90后帅小伙。15岁时,他就开始收藏与历史文化相关的藏品,十多年来,已经累计收藏近8万件藏品。

因为工作原因,胡明经常往返嘉兴海宁和杭州临平。目前,在嘉兴海宁和杭州临平都设了专门的公益展馆,供人参观。

在胡明的记忆中,从小,身为台北故宫博物院副院长的舅太公就对他颇有影响,而真正开启他收藏之旅的,则是小时候的一次“意外收获”。

那时,胡明小学六年级,恰逢家里造房子,工人在挖胡明家的地基时,挖到了一个破碗。胡明好奇,拿到博物馆去咨询,居然是有年代的老物件。尽管碗的经济价值不是很高,但对于年少的胡明来说,犹如淘到了无价之宝,就这样,他开始对一些老物件上心了。

民俗馆内最老的物件,要数那些样子简单却古朴的汉砖。以前,杭州临平区(以前为余杭区)造路,挖出两口井,一口宋井、一口汉井,里面有不少古朴的砖块,才上初二的胡明上学路上看到,燃起了探究的欲望,还专门上网比对,又去请教他人。后来,更专门搜集起这类砖块。

4.11.jpg

民俗馆内有一副扇面画,是胡明每次都很愿意和人说道的。这是一幅民国三十一年的画作。作者陈半丁,即陈年。他曾拜吴昌硕为师,任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北京画院副院长、中国画研究会会长。而陈年也是陆小曼的师傅。

这幅扇面画是他人拍卖来的,胡明觉得不可多得,就用一块铜镜在杭州余杭区和人交换过来了这幅画作。陆小曼是徐志摩人生中的重要伴侣,这样的因缘际会,也让胡明觉得这幅画放在海宁,很有意义。

民俗馆内有很多大石头,有一块大石头,胡明觉得格外特别。那次,杭州临平区和海宁许村临近的地方开挖河道,挖出了一块水利界桩。有人喊胡明去一看究竟,原来东西是民国时期的。胡明和有关部门联系沟通后,这块海宁余杭水利界桩就被放到了民俗馆内,供对外展陈。

一个老物件,就像是一面镜子。走进去,有你心中的旧时光,也有你忘不掉的童年乐,回不去的少年忧,放不下的中年愁……

迷上收藏的胡明,如今,练就了一身“功夫”,不光能对那些老物件的历史和故事随口而出,更是成为了锔瓷的市级非遗传承人。

什么是锔瓷?中国有句古话,“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说的就是这门古老的民间手艺。通俗来讲,就是把打碎的瓷器,用像订书钉一样的金属“锔子”,再修复起来的技术。在古代,瓷器异常珍贵,颇有市场的锔瓷技艺由此不断发展、代代传承。而随着时代发展,人们的生产、生活发生了变化,对于瓷器的修补需求锐减,锔瓷已经成为亟待保护的古老技艺。

因为感兴趣于此,胡明看着别人做,自己也上手练,不想,居然自学成才了。他还翻阅了很多资料,深入了解锔瓷的前世今生。也因此,民俗馆内,不光有胡明搜集的锔瓷作品,还有一些关于锔瓷的历史故事和制作解说,让人看着不禁惊叹古人的心灵手巧,更叫人深思这门古老技艺的未来发展。

如果城市的快节奏,让你有点厌倦。不妨,偷得浮生半日闲。在这里,你可以和历史撞个满怀;在这里,你可以感受非遗文化的魅力;在这里,你还可以和志同道合的朋友相聚探讨运河文化、农耕文化、海塘文化。

本文来自【嘉兴日报-嘉兴在线】,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嘉兴日报-嘉兴在线】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

723
10.0万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