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煤气灯效应”受热议,家长也可能成为孩子的“煤气灯人”?

宝妈专线
 原创  01-17 16:19

央广网北京12月24日消息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超链接》,近日,一个心理学词汇进入大众视野,冲上热搜。这个词就是“煤气灯”。在心理学上指,煤气灯效应或煤气灯操纵,与心理操控、情感控制有关。

什么是“煤气灯效应”?它和PUA(Pick-up Artist)一样吗?如何识破情感操控的套路?情感操控都是故意为之吗?亲子关系中,家长如何避免成为“煤气灯人”?

什么是“煤气灯效应”?

“煤气灯效应”指的是一种情感控制,而且是由双方构成的一场“双人探戈”。这个概念可追溯至美国导演乔治·库克执导于1944年的一部电影《煤气灯下》。影片中的男主角安东为谋取女主角宝拉所继承的财产,通过暗示等方式,营造妻子疯了的假象,使其怀疑自我和现实,最终在精神上完全依附于自己。

科普中国心理应急志愿服务队秘书长、北京中科普心理健康促进中心常务副主任唐义诚指出,其中,扮演“管理者”的一方便是“煤气灯人”。“煤气灯人作为操控者,通常会将事实刻意扭曲,或选择性删减,或直接将一些虚假信息灌输给对方。”

煤气灯人破坏被操控者的记忆力、认知力和精神状态,乃至于自我价值,导致被操控者逐渐对现实认知不清晰,失去独立判断,最后只能去依附于操控者。

被情感操纵的一方通常害怕冲突与孤立,渴望获得别人的认可来确认自我价值,他们为了获得这份认同,什么都愿意去做。

唐义诚介绍,一些调研发现,女性被情感操纵的概率略高于男性:“女性更多地会看重情绪价值或看重一个人是否有共情力”。

当然,并不是每个人遇到所谓的“煤气灯人”都会不可自拔地陷入到被控制的状态中,有较为健全人格、有稳定自我价值感、自尊水平稳定的人通常不会轻易被影响与操控。

和PUA(Pick-up Artist)一样吗?

“煤气灯效应”和PUA(Pick-up Artist)都属于情感控制,唐义诚指出,二者的本质与原理一样,但各自应用的领域不同。

PUA的原意是“搭讪艺术家”,通过心理操作的手段来建立关系。而“煤气灯效应”可以进一步延伸到朝夕相处的朋友、同事、伴侣、家人身上,更多是在关系建立阶段出现。

31.1.jpg

如何刹住被情感操控的车?

如何点亮“煤气灯雷达”,识别煤气灯人的套路及时辨别不良信号?唐义诚提示,如果对方有以下10种行为或我们自己在一段关系中有了这些感受,就需要警惕了。

1.反复质疑自己。自己和别人相处时都很开心,但和他/她在一起时,总觉得自己做得不好。

2.你总是在向他/她道歉。

3.你开始想不明白为什么生活中有一些精彩的事,但你却不够开心。

4.你给自己买东西的时候,只考虑他/她的喜好,而忽略自己。

5.你经常在家人和朋友面前为他/她去找借口。

6.你连简单的事都拿不定主意,要向他/她去征询主意。

7.你和他/她在平时聊天时也要三思,怕自己说错话。

8.你在他/她回家之前,会回想自己这一天做错的事情。

9.你开始觉得自己做什么都不对,都会被指责;如果有孩子的话,孩子都开始在他/面前保护你。

10.你开始对一向相处愉快的人发火,情绪越来越不好,你的一些其他关系也开始解体。

“煤气灯人”都是处心积虑的吗?

唐义诚表示,这往往是“无意为之”的举动。

就像吵架之后的“冷战”,生活中一句“你还是个男人嘛”的抱怨,某种程度上来讲,这类“隐形攻击”更为致命。

“一些‘煤气灯人’可能从未注意到自己的行为产生了负面效应,但是,他们可以明确感知到自己想要控制别人的强烈冲动”,唐义诚介绍,比如,一些父母日常和孩子交流时习惯性地打压孩子,否认孩子的感受、认知和判断,使得孩子从小产生一种非正常的心理依附,认为自己什么都得听父母的,做什么都是错的,从而全盘接受父母的安排。

家长如何避免“煤气灯效应”?

“煤气灯效应”在一切亲密关系中都常见。唐义诚指出,作为家长,避免自己变成“煤气灯人”有四个标准:一是有人爱;二是能爱人;三是有事做,拥有事业和工作,也就具有一个稳定的价值感;四是有希望,要对未来有积极的畅想。这四点决定了家长能够成为有健全人格和积极心态的人,而有积极心态的人不容易成为“煤气灯人”。

监制:梁悦

记者:刘飞、杨冉

编辑:杨扬、潘雨薇

来源:央广网

563
8.8万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