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月,一部名为《我在故宫修文物》的纪录片在中国中央电视台播出。一经播出,立马火遍全国,作为故宫90周年的献礼纪录片,它经历了5年的调研,4个月不间断纪实拍摄,总共3集,呈现出世界级的中国文物修复的过程、技术和最后的效果,让我们大开眼界。
其实,纪录片里展现出来的文物只是故宫藏品里的冰山一角,正如钟表组修复师王津老师说的,他在故宫修了快40年的钟表,也只不过经手了这里3分之1的钟表,或者更少,通常修复一个大型的钟表,少说8、9个月,动辄1、2年,故宫还有1500多件待修的钟表在库房里,可见我们真的只见过祖国万千藏品的冰山一角。
今天,小编就带大家来看看中国最贵的“凉席”,它原本堆在故宫库房的角落,旁边全是落满灰尘的普通竹席子,差点没被发现,经过专家们的修复,它以全新姿态出现在我们面前,它叫做“象牙席”。
根据史料记载,“象牙席”制作于清朝雍正、乾隆年间(1723-1735年),是当时广东地方的官员送来的贡品,它长216厘米、宽139厘米,基本由宽度不足0.3厘米的象牙薄片编织而成,织纹呈“人”字形,那是相当奢华。
竹席大家肯定都见过或者睡过,夏天空调一开,不消几分钟,凉风袭来,这时候躺在凉席上,简直通体舒畅,从古至今,凉席都是咱中国人必不可少的居家好物。
再看这“象牙席”,它比普通草席、竹席更加凉爽宜人,更不得了的是,象牙本身无比坚硬,但“象牙席”却柔软舒适、收卷自如,可见制作者手艺多么高超。据悉,官员们为了孝敬皇帝,找来了60多位手艺一流的匠人,历经18个月才完成这个“象牙席”,真是让人吃惊。
其实“象牙席”并不是明清时期才出现的,它的历史相当悠久,根据《西京杂记》记载,早在汉武帝时期他就“以象牙簟赐李夫人”,这个“象牙簟”就是“象牙席”,可见自汉代时期就已经有了这方面的工艺。
《格致镜原》记载:“凡象牙齿之中悉是逐条纵攒于内,用法煮软,牙条逐条抽出之柔软如线,以织为席。”这就非常难了,因为象牙本身是有纹理的,劈开它之前要找明白纹理,再将象牙劈成厚薄宽窄均匀的薄片,然后用特别的方法将它煮软,最后弄成丝状开始编织,但这“煮软”的方法早已失传,故现在无法仿制“象牙席”。
首先,象牙是非常难得的材料(中国以及世界很多国家已经明文禁止象牙贸易),其次打磨象牙太难,劈成片状利用率约40%~60%,然后再弄成丝状利用率不足10%,这就是“象牙席”名贵的原因,目前为止,我国仅有3件“象牙席”存在。
上世纪60年代,故宫博物院工作人员在清理故宫物品时,才意外发现了它,不知道是谁在它的外面覆盖了一张破旧的草席,所以前几次清理东西的时候压根没发现“象牙席”,幸亏这位工作人员抖了抖其他席子的灰,这宝贵的凉席才现世。
不过也正是由于这层保护膜,当年宫里的太监、宫女们才没有偷走它,不然我国就又失去一件珍贵的国宝了。
参考资料:《格致镜原》《西京杂记》
来源:大丽侃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