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代年轻人当然是与众不同的,他们游走在最新潮的文化区间,追逐各种亚文化圈子,以此作为符合自己认同感和个性的最佳选择。
JK制服圈、汉服圈、兽圈、娃圈......在这些圈子里,他们充满消费狂热,愿意付出时间和经历,甚至大笔资金......
JK制服在国内流行风潮的开端,貌似并没有一个真正的时间节点。
作为一种在日本人眼中非常普通的校服,JK本身并不具备类似于时装品牌的营销资源和流行土壤,它能在国内流行开来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日本动漫文化的流行,二是国内校服“不争气”。
国内校服不太标准的码数,参差不齐的质量,加上每天学校要求强制穿着,让国内的校服成了男生们随用随取的“毛巾”,女生第一次研究“裁缝学”的试验品。
无论是统一着装的规定,还是校服本身的设计,它的优点(或者是强行加上去的优点)不可否认,但就设计而言,国内校服并没有太多美感。
正因如此,JK制服在国内悄然流行开来,JK制服粉们也顺势将视线投向了日本,但这一购买过程并不顺利。因为日本学校要求学生必须在限定时间内,持本人有效证件才能购买校服,所以早期国内的消费者,多是留学生代购或者在拍卖网站中入手。
不过,对于很多日本学校而言,校服除了满足学生日常穿着,还承载着向外界宣传自身办学理念的使命。所以对于这些服装的用料、搭配和设计,都非常考究,单独购买一件其实并不能很好地感受出整套制服的特质。
1916年,林徽因(右一)与表姐妹们的合影。她们穿的是北京培华女子中学的校服。校服在当时是社会进步的一个象征,尤其是女性校服的出现,穿着元素中西结合,成为民国女子的象征。
学校设计提供的制服,被称为“校供制服”,衍生出的“校供款”也具有正统之意。而上述这种质量优良,且有设计师为背书的“校供制服”,则被称为“萌款”。
可想而知,学校每年的毕业生数量有限,而国内的消费者则日益上涨,这种带有“正规血统”的制服,会有着怎样恐怖的价格。因此,能不能买得起,则是一个更加现实的问题。一些商家敏锐地捕捉到了消费者的需求,纷纷做起了JK生意。
某宝搜索“JK”,首页推荐的商品都在一百元左右,并且很多月销量过万。这些商品多来自广东福建等地的工厂,在国内形成了完整的“国产JK产业链”。
淘宝百元价格就能买到的JK制服
不过因为JK毕竟跟大众化的服装需求相比,还是比较小众,工厂通常会将这样数量相对较少的订单往后排期,再加上各个店铺都有点营销上的小心思,经常搞出饥饿营销、不退不换、绝版限定等操作,就导致一些买家因为种种原因购买了盗版,进而出现了态度十分激进的“JK警察”。
假货在JK圈叫“山货”,所以穿这种“山货”的人,就被称为“穿山甲”。与其他领域大家习惯在互联网中顺手谴责一下盗版买家不同,JK警察最擅长的就是“贴脸输出”,即走在路上发现“穿山甲”,立马上前讽刺或辱骂,毫不留情。
在他们眼中,“教训穿山甲”,不是一项权利,更像是一项义务。
同样在汉服圈,相似的场景每天都在上演:挑剔的考据大神们能将汉服的细节说的头头是道,但很多人也只是从网络获取信息,大部分人对古代服装的了解流于表面。
但汉服圈最大的鄙视链,也正是正版和山寨之间的永恒争斗。
不像JK制服圈有产地等标准作区分。汉服圈因为服装样式太过繁杂,各种细节的追求也非常细致:如“XXX型是改良款,不正统”“买汉服要有正规商标”“淘宝店图如果五张图有5个不同模特,就不是正品”“价格不上千,很有可能是山寨货”。
某网站曝光的正版和山寨的区别
这也让穿汉服出街,成了件冒风险的事。知乎相关话题下,“朋友穿山,我要不要提醒TA”“朋友穿山,怎么提醒才能更礼貌”的问答更是多见,由于背后牵扯版权专利以及历史民族感情,汉服的“山正之争”已经在一些平台上引起骂战,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汉服圈里对“穿山”这件事的两极化态度。
一项关于汉服购买行为的问卷调查显示,汉服价格在100-300元之间的,在汉服圈内人士即“同袍”中的接受度最高,为50.32%,也就是对于大多数消费者来说,低价仍然是促成购买的第一理由,因此,“白菜汉服”的概念也应运而生。
在学生党为主的汉服圈里,近千块的一件“正品汉服”确实是一件可以抵得上奢侈品的物件,在一些汉服社交平台上,已经有不少爱好者坦言自己已经在负债买汉服,投入超过几万元,但依然痴迷于汉服:因为钱可以再赚,土可以再吃,但汉服下架就再也买不到了。
在鄙视链和高价的压力下,十几年前提出的汉服复兴似乎早已经被人忘在脑后,取而代之的是汉服背后潜藏的巨大商机:“一博士夫妻创业卖汉服,收入达千万。”“19岁开汉服淘宝店,年销量破百万、收入超一亿”的吸睛新闻标题,正在和上面的鄙视链和网络骂战形成鲜明对比。
除了JK、汉服,亚文化圈的发展走向很少有人能够摸得准,“兽圈”的出现就有点出乎很多人的意料。
有关动物拟人化这件事,在当代00后的圈子里可谓是一大特色话题。在很多“大人”眼中,米老鼠和唐老鸭等角色人尽皆知,扮成玩偶在商场门口发小广告的兼职人员也是屡见不鲜,而那些喜欢将自己扮成玩偶,甚至想变成毛绒绒动物的“兽迷”们,仿佛却只能活在亚文化的角落。
兽迷(Furry)这个概念和设定,简单来说,最早起源于近代欧美儿童文学。在其发展壮大的近一百年中,受到了来自美国“风趣动物”题材漫画、美国地下漫画以及日本动漫等多方面的影响,最终引申成特指喜好拟人化虚构动物角色的次文化群体。
硬要追溯兽圈的灵感源头,可能就是狮身人面像了
去年的番剧《旗扬!兽道》就是一部典型的兽迷相关动画。故事的男主角平时是个业余摔跤手,有一天突然穿越到了一个充满魔兽、兽人和兽娘的世界中。作为重度兽迷的他,对美少女兽娘没多少兴趣,反倒更偏爱毛绒绒的兽人与魔兽。每次用摔跤技巧征服对方之后,他都会将头埋入人家毛绒绒的胸口,然后脸上洋溢出热切的笑容。
在这部番剧中,有很多观众都在弹幕中表达自己也想“撸毛兽”的愿望,甚至是想象未来可以通过基因改造,让自己能够变成毛绒绒的兽人。
可以明显看出,动漫里的动物角色更多的是角色设计考量,街边的玩偶则大概率是“工作所迫”,但这些兽迷,却是实实在在想要自己真正变成毛绒绒的“兽人”。
繁杂的分类与不小的门槛
如果你想要做一个Furry,那么模仿商场门口那些粗制滥造的山寨玩偶可不是明智之选。在兽圈里,标准化的兽装大致拥有四种分类。
首先是以美系为代表的“写实类”和“卡通类”兽装,它们的眼睛为涂色网格状,嘴巴和鼻子较大,表情丰富。前者外观更加像是真实的动物,而后者顾名思义,更像是美式动漫中的角色。
写实风格(图片来源:毛毛大百科)
除了外观上的不同,在设计上,卡通类兽装的头部,大多都会采用海绵和发泡材料,重量相对较轻,更适合长时间穿戴。此外,卡通类在视野范围上也比写实类要扩大很多,所以更容易收获兽迷们的青睐。
而市场中最受欢迎的萌系兽装,则是在继承美式兽装某些优点的基础上,将眼睛扩大,鼻子缩小,更接近日漫的风格。
萌系兽装(图片来源:毛毛大百科)
为了保证质量,萌系兽装的头部外侧多使用亚克力外壳。这种材质虽然可以更好地保持外观,但是透气性较差,长期穿戴会让人倍感闷热,再加上这类兽装在设计时嘴巴多为闭合,不透气的感觉则会更严重。
不过好在这种兽装头部设计较大,可以在戴上头套之前,在里面加装电扇加强散热,而在一些展会上的Furry经常用嘴“吃电扇”,也是这个道理。
最后还有一种比较常见的布偶兽装,在迪士尼乐园中也可见到。这类兽装外观上看着比较笨重,但拥抱时肉感十足,与人互动时对方感受较好。
除此之外还有其他分类方法(图片来源:毛毛大百科)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只是大致介绍的兽装分类,并非兽装选购指南。一名合格的Furry拥有兽装固然重要,但最重要的还是需要立住自己的“兽设”。
虽然很多人都会友善地告诉你,兽设这种东西可以没有,但你逛一圈展会和论坛就会发现,大多数人都较少使用兽设以外的身份进行交流。和JK和汉服圈一样,在兽圈,人人也都有拥有极强的版权意识。
兽设绝对不是你说自己是老虎或者是头驴这样简单,你需要将自然界的动物(兽圈某一时期还特定限制哺乳动物)与一些艺术元素相结合,共同打造自己的兽设。
这之后,一般还需要找到画师约稿,从未涂色的兽设模板和表情包,再到Live2D与设计三视图,一个标准的兽设,往往都需要伴随着这些衍生内容。
以上种种组成了兽圈独属的“潜规则”,同时也成为了很多人诟病兽圈“畸形发展”的理由。
兽圈迷惑行为
有人曾说,在西方,兽圈拥有较为成熟的商业市场模式,然而这些到了国内,却演变成以未成年人为核心的消费王国。
兽设模板、兽装制作、拍卖作品甚至更换角色,这些本来在西方Furry市场中非常流行的绘画委托模式,在中国却得到了更多未成年人的拥簇。
如果你要问一个成年普通兽迷,兽圈有哪些事情你看不懂,他们大概率会抛出一个疑惑:
“这些学生的钱都是从哪来的?”
常人不知道的是,即使是兽设模板画,在市场中约稿也需要大约百元以上,并且兽迷一次约稿十张以上的现象非常普遍。而最近流行的Live2D和表情包等周边作品,一套下来轻轻松松就要花费上千块。
绘画作品尚且如此,可以想象私人订制兽装有着怎样高昂的市场价格,根据网友反馈和市场价格,制作一套兽装少则数千多则上万,恐怕都能成为是学生党走入社会之前见到的第一个奢侈品。
此外,兽迷虽然拥有独立的爱好圈层,但内部人员的关系纽带却极为脆弱。令很多兽迷无奈且恼火的是,圈里“挂人”成风,一些人轻浮地与别人建立关系(处CP),在一拍两散之际,又要在社群里互相公开指责对方,甚至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都要大吵一架,不过瘾的还会在微博上搞转发抽奖,不把事情弄到满城风雨、人尽皆知决不罢休。
兽圈的情色内容则是其饱受争议的主要原因之一。诚然,在中国知名的兽展中,比如极兽聚等,都摒弃了这些糟粕的文化与习俗,但是在这个圈子里,情色内容依旧普遍。一些支持者认为这是人之常情,而另一些人则表达了对于未成年群体的担忧。而在某种程度上,受限于广泛且流行18+内容,Furry文化一直没能走入大众化的视野。
可能兽迷也不想让Furry变得多么有名。对于很多人来说,这里就是他们心中的隐秘角落。
在纪录片《Furry心理学》中,社会心理学家Nuka博士发现兽圈中LGBT群体成员比例较大,且相较于非兽迷来说,他们遭受校园暴力的比例更多。
从这个角度来看,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上述内容提到的,兽圈人际关系较为脆弱的现象成因。
兽设更像是在社会真实圈层文化领域里的面具。动物化的外表下,他们更想让自己收获更多人的注意,而亲和的外表所能更多换来的,也是被普通人亲切地对待。
在极兽聚采访视频里,有人表示,在当代社会,人与人握手都比较谨慎,但是穿上兽装,这样的隔阂仿佛更容易打破。
可以看出,体态臃肿、穿着费力的兽装,虽然并不会带来很好的感受与体验,但是相较于身体上的难受,许多人则更需要心灵上的陪伴与抚慰。恐怕抛开一切外部因素,在这整套毛绒绒的外表下,藏着的是一个个更需要收获关注的孤独的灵魂。
除了在性嗜好边缘徘徊的“兽圈”外,还有不少人还迷上了更精致、更小众的布娃娃,于是“娃圈”也诞生了。
娃圈的起源并没有一个固定的起源,根据网络上的说法,娃圈诞生于饭圈,因为喜欢自己的偶像,爱豆的公司出了爱豆的娃娃,然后粉丝移情到娃娃身上。
另外,二次元同人也有类似的娃娃,如游戏、漫画等画风相似的,也有相似画风的娃娃出现。当然,不仅有娃娃本身,娃圈人士可以买到一系列搭配娃娃的衣服、配件(如眼睛、耳机、手机等等)、还有类似的床上用品,甚至还有房子。
因为已经成体系,所以会把这一整套的周边产物和爱好者们称为一个圈子。于是,“娃圈”也有着比饭圈还要深厚的世界,可谓“一如娃圈深似海”,
可能在很多人看来,娃圈可能是一种“小孩子过家家”式的趣味爱好,但如果你有看过康熙来了,或者了解台湾“宝藏女孩”曲家瑞的话,你肯定对她因为买下芭比娃娃和小女孩交换青春的故事记忆犹新,在娃圈也有类似的拟人话术系统和让人惊异的“异世界”。
身穿汉服的娃娃
在娃圈,人和娃娃的身份是平等的,买卖娃娃不能用买卖二字来形容,要用“出生”,买来的娃娃,叫做“接娃”,下订单到拿到娃娃的过程叫“孕期”,购买娃娃时拿到的配饰和赠品叫做“嫁妆”,附带的身份证明”砍价更是要用“刀”“小刀”“屠龙刀”等说法。
而娃娃的主人,自称做“娃爹娃妈”,总之你能在这里闻到深深的二次元饲育味道,隐藏在这背后的是上万到几十万元的投资与花费。
首先娃圈的娃娃有三大主要种类:BJD(ball join doll,它们拥有球状关节,可以更换头发、服装、手脚、眼球和妆容)OB11(定制度比较高的娃娃,日本一公司生产,只有身体,头部可以选择搭配)Blythe(被称为布莱丝,最大的特色在她拥有可以眨动的双眼,而且可以透过拉动头上的线来更换她眼珠的颜色。)
随着娃圈在网络上的知名度逐渐提高,娃娃本身的价值也水涨船高,很多娃娃都是手工制作,稀缺性让一些娃娃的价格可以达到上千到上万元,再加上限定和联名的营销方式,稀缺性更是娃圈娃娃们升值的重要因素,也让很多人感叹,一个娃娃就可以抵得上一台顶配iPhone最新款价格。以“小布”(Blythe)为代表的娃圈,足以让不甚了解的圈外人感到何为“财大气粗”。
其实上面的圈层,并非是在特定世代人群中的现象,但研究机构发现,在2000年后出生的人群中,这种现象非常明显。
根据最近一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95后到05后的群体共有2.64亿人,占了中国总人口的18.9%。他们中的不少人出生环境已经和上几代人有了很大的变化,不仅物质富足,成长过程正好在网络发展,新鲜事物井喷的时代,容易接受新鲜事物是很多人性格中的重要特征。
比如这种年龄、性别和圈层上的分化在汉服圈中就非常显著。目前中国的汉服爱好者中,女性和年轻人人数居多。爱好者中有超过五成的人年龄为19-24岁,而16-18岁的青少年人群占到了两成,相反收入相对高的35岁以上人群,占比不到2%。
但在同时,他们中的大多数人也是独生子女,成长过程中缺少同龄人的陪伴,在学校的社交范围也极为有限,尤其是社交网络出现带来的虚拟现实感,成为很多人舒缓社交压力的出口。
人与人之间交流方式也产生了变化,年轻人通过社交平台的便利,通过网络,通过手机,通过各种各样的App,永远处在与人沟通的过程当中。宅和各种亚文化圈子只是表象,他们并不孤单。虚拟社交成为最好的“减压阀”。对他们来说,虚拟社交不是现实的附属品,而是一个自给自足的小世界。
由此,因为价值和精力付出多少和追求纯粹性,圈子中的鄙视链也就自然而然的诞生了。在JK圈、lo圈、汉服圈中,山寨与正品之争几乎是永恒的火爆话题,但在争取鄙视链上游的过程中,真正笑到最后的并不是圈中的人,而是商家和背后的资本,也许此时下一个“圈”正在萌芽当中,静静等待着又一轮全新的收割。
参考来源:
毛毛百科:兽装风格
兽圈、谷圈、笔圈……00后都在玩什么?
澎湃新闻:有何魔力?“娃圈”为何如此狂热
运营研究社:一个娃娃22万,“娃圈”如何让年轻人排队入坑?
撰文:LoudHook, Jonas
编辑:Sebastian
文中图片来自网络
来源:ELLEMEN睿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