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阵子,有篇貌似特别一本正经的网文《中国缺乏贵族》,曾触及了不少人的心房——你看人家西洋人,一个爵位能传好几个世纪,和这种高贵血脉传承下来的,更有他们那套以荣誉、责任、勇气、自律等优秀品格为价值的核心理念......
西欧贵族徽章,成了当今”学院风”服饰的关键元素,大家可以看看自己的羽绒服或者卫衣上,有没有类似的标识
这类网文,总是特别喜好把贵族血统和一系列优良精神品格联系到一起,字里行间都在刻意强调高贵血统的“不可替代性”,再对比中国“爆发户”们只效仿了贵族生活,无法复制“贵族精神”的尴尬现状,进而发出肺腑的感叹——血统具有不可替代性,没那个高贵出身,你费大劲也学不来!
讲真,放咱们中国,这么关注血统传承的,似乎只有挑选动物,尤其是宠物猫狗的时候,才会出现吧,呵呵!
要说对血统和门第方面的重视程度,客观看,西方世界,尤其是欧洲老牌帝国们,确实比咱们要在乎的多。
就拿英国举例。
这方面,大家看英剧或者小说,可能早就发现过,近代英国中上层阶级,各种接受过良好教育的老处女,或者选择进入修道院的贵族小姐似乎无处不在。
除了“姻缘不佳”外,更多的原因是——她们光有身份,没有嫁妆。
甚至即便放到当今的英国,阶级固化仍然非常严重,从出身、籍贯到姓氏和口音、受教育地点,有一套明里暗里的“鄙视链”。
要放到一两个世纪前,类似现象更是厉害的多。
当年的英国,跨越阶级的婚姻并不被社会认可,中上层家庭非常讲究“门当户对”。但是,同一阶级的男方可以贫穷,而女方一定要有丰厚的嫁妆。
如果一个有身份的家庭,“不幸”生了一堆女儿,经济条件又不允许拿出这么多份嫁妆,那么,当父母的会非常焦虑。一旦发现某个闺女有嫁出去的机会,家长总像中了彩票一般欣喜。具体可以参考《傲慢与偏见》里面的情节。
而艺术总是要高于生活的,《傲慢与偏见》中,班纳特的女儿们算是非典型的“好命”。一般遇到类似情形,缺少丰厚嫁妆的她们,还没有继承权(长子继承制),将很难找合适的夫婿,最终不是成了老处女,就是去修道院过集体生活,选择“嫁给上帝”了。
《傲慢与偏见》电影截图
普通的乡绅阶层亦是如此,那么到了王室和大贵族圈子里,则更是出奇的在乎自己的家族的“纯血”。
一代代“纯血结合”的成果是——一堆被生理缺陷和不治之症折磨的“蓝血贵族”。
远的像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在经历了两个多世纪的近亲结婚后,除了那个家族性的“地包天”鞋拔子脸外,数代继承人都身患各种遗传病和先天性不足,还长期被不孕不育困扰,人丁愈发稀薄。到了1700年卡洛斯二世去世的时候,王朝彻底绝嗣。
这个哈布斯堡王朝的末代君主卡洛斯二世,也算是个苦命的人。他4岁才能勉强能走路,8岁才学会说话,因为舌头肿胀,塞满了口腔,以至于他的话没有几个人能听懂,而且,说话的时候,唾液不住地往下流,还时不时在朝堂上撒个“羊角风”(癫痫),不到三十岁,卡洛斯的牙齿和头发就全掉光了......
卡洛斯二世:主要成就:断绝了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这还是尽量往好看里面描绘的
卡洛斯二世娶了自己的外甥女作王后,虽然家里是真的“有王位要继承”,但两人废了大劲也没能留下任何子嗣。
1700年11月1日的凌晨,卡洛斯二世痛苦的离世。不久后,在法国的扶植下,卡洛斯二世嫁到了法国的姐姐的孙子安茹公爵腓力入驻马德里,继承了西班牙王位,成了腓力五世国王;而那边的英国、荷兰、奥地利也马上拥立了一位“查理大公”,要当西班牙国王。
于是,“西班牙王位继承战”正式拉开。这场波及了整个欧洲的混战,一打就是十几年。
还有堪称“欧洲祖母”的英国女王维多利亚,作为血友病携带者,她的九个子女把血友病基因广泛播撒到了欧洲大小王室家族,一度让血友病被叫成了“王室病”。
像著名的妖僧,沙皇尼古拉二世一家的“御用神父”——拉斯普京,最拿手的,就是帮助尼古拉二世夫妇唯一的男孩,帝国继承人阿列克谢王子“止血”。
阿列克谢王子的太姥姥、沙皇皇后亚历山德拉的外婆,正是“欧洲祖母”维多利亚女王。
因为王子的血友病,沙皇一家对妖僧拉斯普京产生了巨大的心理依赖,事无巨细都请他指点。紧接着,一战爆发,“妖僧”的各种劣迹,加上亚历山德拉皇后德国公主的出身,让沙皇一家的威信,几乎跌到了最低点……然后就是二月革命、十月革命,尼古拉二世全家遭灭门。
可以说,一个身患血友病的男孩,间接推进了一场史无前例的大革命。
一战后,表面上看,欧洲贵族们的架子和繁文缛节开始简化,生活愈发的“接地气”,这方面典型的就是《唐顿庄园》里,格兰瑟姆伯爵一家的经历。
二战后,除了硕果仅存的几家的王室,其余的贵族们,也不再端着架子。但自始至终,他们的圈子、他们的社交和婚嫁,跟普通大众,仍然属于两条并行的轨迹。
无论东方还是西方,平民们对那些神秘的贵族生活都十分好奇和向往。于是我们看到了诸多为那些准备“出入上流社会”的富人们,量身打造的各类礼仪培训课程。
那么,为什么一提到贵族生活,大家往往想到的,全为诸如英式下午茶、法式握手贴面礼,还有马术、晚宴、舞会礼仪,这些全套的西方社交活动......咱们中国的贵族呢?
说实在的,咱们中国啊,还真不太讲这个。
首先,我们要看看什么是才属于“贵族”?
通常来说,只有财富、权力、领土都可以进行有序传承的情况下,才会出现贵族。比如欧洲的公侯伯子男,最早都是掌握一定武装力量和司法权限的封建领主。
古代中国也曾经历过三个贵族时代:第一个是西周的氏族贵族时代,第二个是两晋南北朝的门阀贵族时代,第三个就是满清的部落贵族时代。
第一个贵族时代终结于秦统一六国后的中央集权制度。郡县制代替了分封制,土地被掌握在了朝廷手中,军权高度集中于君主,使贵族制度丧失了存在的基础。
至此,皇帝掌握至高无上的权力,整个中国除了皇族,不再有其他真正意义上的贵族。
第二个是魏晋南北朝的门阀贵族时代,以隋唐相继统一全国,科举制的普及而终结。
第三个时代比较特殊,咱们最后再讲。
实际上,最像贵族的“贵族群体”,当属西周时代的诸侯和公卿们,此时贵族阶层和平民阶层泾渭分明,每个人的角色都被安排的明明白白,几乎没有跨越阶级的可能。
到了秦汉时期,汉高祖刘邦成了一个分水岭。他老人家以前的所有帝王、君主都出身贵族;而他之后,除了北魏、隋唐等有少数民族血统的皇帝外,大部分统治者都来自平民阶层,甚至是社会最底层。
正所谓“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不满意了,就揭竿而起,自己当皇帝,血统也得为政治和皇权服务,需要“高贵”的时候,就高贵。比如,刘邦出生的时候,就被史书“安排”有“巨蟒出现”,实用价值决定血统的尊卑。
唐以后,规范化的科举制度代替了魏晋时代的门阀制度,从根本上铲除贵族赖以生存的政治土壤。
此后,要想“变得高贵”,生逢乱世就造反;赶上和平年代则去考科举,读书改变命运。
正所谓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虽然中国有漫长的大一统历史,但是在大一统之下,又是狂风骤雨般频繁的改朝换代。
这种成王败寇、英雄不问出处,体现的,就是中华文明的实用主义哲学。
纵观整个中国封建社会,除了在南朝时代有过士族庶族,并未出现过那种以血统和门第划分、绵延几百年不绝的贵族,高贵的阶级和血统,都是暂时的,没有一个家族可以保持长时间的兴盛而不倒,就算你属于皇族,也早晚有落寞下台的一天。
最后,咱们再说说满清的部落贵族。
这种掌握兵权和一定行政权力的部落贵族,本源于建州女真的“八旗议事”传统。满清入关后,逐渐被中央集权所取代,到了雍正、乾隆之后,基本就成摆设了。
鉴于当年老朱家巨大的宗室成员几乎吃垮了一个王朝的教训,同时也为了激发宗室子弟的“斗志”,入关后的大清国对自己的八旗贵族们搞了一套很有创意的“世袭制度”——除了几个“铁帽子”亲王享有世袭权力外,其余的几十位亲王,他们的后代在没有“军功嘉奖”的情形下,从袭贝勒,然后再降级从贝子,再往后.....就没品级了。
随着这些宗室离皇家血统“越来越远”,他们的后代不断降级,导致其家族享受的各类特权待遇也跟着降级,除了一些旗主的后代通过个人奋斗重振家族外,大部分都难免走向落魄,甚至是贫困潦倒。
我们经常能看到,大量清末民初的文学作品中,总有一些连饱饭都吃不上的旗人,还在坚持骄傲的摆“谱儿”,因为,人家往祖上捋一捋,也是“阔过的”。
所以,满清虽然也有贵族集团,但跟西方社会那种较为稳定的世袭传承体系比,还是弱了不少。甚至,就算是以爱新觉罗家族为代表的一堆前朝“皇亲国戚”,大清寿终正寝后,也逐渐的过上了寻常百姓的日子,还主动把曾经引以为豪的姓氏都彻底改成汉族的模样。
比如,“爱新觉罗”在满文里,是金子的意思,于是,这一支皇族们,就直接改姓“金”;其余的皇族,比如婉容的娘家,郭布罗氏(达斡尔族),简化成了“郭”姓;更有末代皇后婉容的表妹——“最美格格”完颜童记,他妈妈是乾隆五世直系嫡长孙女(爱新觉罗·恒慧),爸爸是大贝勒完颜立贤,出身相当高贵。
辛亥革命后,完颜格格和她的亲妹妹,直接把名和姓全改了——姐妹两人分别叫做了“王敏彤”和“王涵”(原名完颜碧琳)。
完颜童记
类似的还有溥仪的亲妹妹,爱新觉罗·韫欢,也选择了很具时代特色的“响亮”姓名——金志坚,成了一名桃李满天下的人民教育家。
金志坚
至今,真正的皇室贵族后人们,基本早都成了汉人姓氏了。
前台北市副市长也是爱新觉罗后裔,叫金溥聪。某次同国民党代表团来大陆交流时,特意去拜谒中山陵,在“驱逐鞑虏,恢复中华”的雕像前拍照,还对记者开玩笑说——“我就是中国近代史教科书里说的鞑虏”。
金溥聪
只是,现在出现个怪现象——有据可考的皇室后裔们都在踏踏实实的用着汉姓,大多事业有成,生活低调。
反倒是一些原本宗人府大门都挨不上的“野生爱新觉罗”们,拿着各式“宫廷祖传秘方”专治疑难杂症,其中最拿手的还多为“不孕不育”——照说,大清国的最后三代帝王都没有子嗣,当年怎么没舍得自己用一下呢;或是天天黄袍加身,一口一个阿玛、阿哥、额娘的叫着,到处拉投资、搞营销,还供奉了大清国的“列祖列宗”,每天坚持祭拜........
血统到了“野生爱新觉罗”们的手中,成了一种“盈利工具”,体现出的,更多是它的“实用价值”。
这样的,搁前清抄家加宁古塔套餐没商量,一个脑袋都不够砍
在中华文化圈中,民族或者血统,从来不是中华民族唯一的身份认同,“文明认同”、“思想认同”才属于中国大一统的基础。
而且,非要在中国人中论哪个属于“贵族”姓氏的话,很明显,中国历史那么长,随便捋一捋就能发现,几乎每个姓氏都出过诸多厉害人物,再加上“同姓五百年前是一家”的传统说法,咱们祖上,谁家没阔过啊,人人都是贵族后代呢。
中国传统思想历来强调“服从性”,认为臣子应该忠于君主。没错,但这也是有前提的——效忠对象得是明君,倘若遇到昏君、暴君,民众同样可以起来推翻,以有德之人代之。
所以啊,对于中国文化中“贵族”的意味,其实更像是在指代“君子”——靠着个人的学识、修养和品德受人尊重,被认为高贵,而非拿着天生的“纯正血统”来让人对自己产生什么“敬畏之心”。
来源:大学军事理论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