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书君说从商鞅以身为祭、为秦国熔铸出新天地的那刻起,中原大地便迎来了新的契机。商鞅的变法图强,张仪的纵横捭阖,范雎的远交近攻,如同一个个秤砣,一步步推动着历史的天平向秦国倾斜。经过数代秦王的苦心经营,中国历史终于走到了至关重要的节点——大一统前夜。在这关键时刻,秦国急需一位新的掌舵人,带领秦人共同迎接黎明的曙光。而这个人正是出身低贱的商贾吕不韦。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看,吕不韦的故事。
奇迹初始
吕不韦生活在一个“士农工商”等级森严的时代,过着有钱无权的生活。
对于普通商人来说,这样的日子也没什么不好,但关键就在于:他不是一个安守本分的商人,而是一个有着极大权力欲的商人。
贩贱卖贵,一生能赚几何?立主定国,瞬间可拥天下!
吕不韦算得上是古往今来商人中,最具有野心和格局的一位,也正因此,他将家国天下都当做生意来做。
而命运似乎对他格外眷顾,偏就给了他这个机会。
此时已是战国末期,秦国与山东六国攻伐不断,为了继续贯彻张仪合纵连横的计策,强大如秦国也不得不采用“交换质子”的手段来减轻自身压力,秦公子异人便被送到赵国邯郸做了质子。
异人在邯郸的日子很不好过,不仅缺吃少穿,还时时有性命之忧,更别提日后能有什么前途了。
然而,就在这样的艰难处境下,他却意外发现:自己竟被幸运之神眷顾了。
这个“命运之神”,就是吕不韦。
有一次,吕不韦在邯郸偶遇公子异人,在进行了热烈的交谈后,吕不韦下定决心:要干票大的!
他连忙跑回家,和父亲说起与公子异人相遇的经历,并满怀希望地说道:
“这公子异人就如同一件奇货,我们可以先储存起来,然后再高价售出,可获利无穷。”
接着,他又激动地问父亲说:“耕田可获利几倍呢?”
父亲回答:“十倍。”
吕不韦又问:“贩卖珠玉获利几倍呢?”
父亲回答:“百倍。”
吕不韦继续问道:
“拥立一个国家的君主,可获利几倍呢?”
父亲双眼一亮,激动道:“无数。”
吕不韦笑道:
“如今努力耕田劳作,还不能做到丰衣足食;若是拥君建国,则可泽被后世,这笔买卖,我做定了!”
于是,他立刻前去拜访公子异人,并告诉对方自己将要助其回秦国即位的计划。
异人一听,顿时惊喜莫名,连忙叩头拜谢道:
“如果我做了秦国的王,愿意分秦国的土地和您共享。”
故老相传:有钱能使鬼推磨。但前提是你得会使钱,能将钱当做武器伤敌于无形。
从这点来说,吕不韦是当之无愧的“绝顶高手”,他正是用钱作杠杆,撬动了秦国的权力中枢。
在争得异人的同意后,吕不韦带着奇珍异宝西去秦国游说。
他四处使钱,打通关节,最终成功说服华阳夫人立异人为秦国太子安国君的继承人。
回到邯郸后,吕不韦又拿出六百金贿赂守城官吏,帮助异人顺利出城,返回秦国。
公元前251年,秦昭王去世,安国君继位为王,公子异人成了秦国太子。
再后来,异人即位秦王,吕不韦作为有功之臣,地位自然是水涨船高。
就这样,阳翟大贾吕不韦摇身一变为文信侯吕相国,这其中翻天覆地的变化无疑是一个奇迹,而这个奇迹还将持续着,直到下一个奇迹的发生。
下一个奇迹
异人的祖父秦昭王乃一代雄主,他在位五十余年,打得山东六国元气大伤;
而父亲孝文王一向身体不好,没想到刚继位三天,便驾鹤西去了。
短短几天时间,秦国连丧两王,这无疑为山东各国提供了一次翻盘的机会。
公元前249年,由东周国主导、六国响应的合纵伐秦战争拉开了序幕。
但也正是这次合纵,让国祚绵延八百年的周王室彻底覆灭了。
《史记·秦本纪》载:
“东周君与诸侯谋秦,秦使相国吕不韦诛之,尽入其国。”
秦军在吕不韦的带领下,成功击败联军,并趁机灭掉了东周。
不知周武王在天有灵,得知自己辛苦打下的江山竟亡于一介商贾之手后,会做何感想?
吕不韦率军攻灭东周,正是要向山东六国展示秦国一统天下的决心,如今已经没了名义上的“周王室”,秦国可以放手大干了。
在吕不韦掌权期间,他沿用了范睢的远交近攻方针,五年内攻魏四次,攻韩三次,攻赵一次。
黄河以北,占领了韩国的上党,并重建太原郡,切断了燕、赵与魏、韩间的联系,并在战略上对赵、魏、韩三国形成侧翼包围之势。
此时的秦国正如出笼猛虎,随时准备着吞并山东六国。
秦国之心,路人皆知。
山东各国为了打破这不利局面,尽最大努力组成赵、魏、韩、燕、楚五国联军,由赵将庞煖指挥攻秦。
五国联军分路出击,至蕞地时与吕不韦所率的秦军相遇。
面对来势汹汹的联军,吕不韦在仔细分析联军情况后,得出了“先击楚国,则其余不战自溃”的策略。
当晚,秦军精锐部队趁联军夜间疏于防范之际,突袭楚军大营。
楚军一战而溃,立刻东撤,四国军队闻楚军先退,军心动摇,最后纷纷退去。
“蕞之战”是战国时期最后一次合纵攻秦行动,从此,山东六国再也无力合纵伐秦,只好成为案板上的“鱼肉”,任由秦国宰割。
除了对外作战节节取胜,吕不韦的内政也治理得井井有条。
总体来说,吕不韦治国主要在于两点:一是宽和养息,二是有序出新。
公元前243年,秦国发生了罕见的蝗灾,蝗虫所过之处寸草不生,能否扛过这一关就看吕不韦了。
吕不韦是商人出身,在他看来,解决问题最有效的方法便是——做交易。
蝗灾导致百姓缺粮,那么“换粮”不就行了吗?
拿什么来换呢?当然是钱了,很多很多的钱。
那这很多很多钱怎么获得呢?
卖官鬻爵啊!
于是吕不韦出台了一个赚钱法子:能为国家捐粮食一千石的人,赏爵位一级。
这虽与秦国的军功封爵制度背道而驰,但在这特殊时期却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国内的蝗灾很快便被他摆平了。
紧接着,吕不韦又大力提倡商业贸易,规定商人在秦国从事商业贸易,可以不交税,不服劳役,赚钱后还可以用钱买到爵位。
一时间,秦国的商业贸易变得空前繁荣。
与此同时,吕不韦还以自己的商业经验与超一流管理水准,建立起了统一的标准化生产制度,使秦国军工业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
今天,我们在兵马俑坑发掘出难以计数的箭镞,都是同一个标准尺度,而且大型器械上都刻有“相邦吕不韦”与监理者、制造者的名字。
《吕氏春秋》中有“物勒工名”一词,意思是器物的制作者,要把自己的名字刻在上面。
作为工匠,如果没有如期完工,或者没有按照指定标准制作的话,将会受到处罚,正是这“物勒工名”为秦军横扫六国提供了有力保障。
奇迹的破灭
秦国的崛起之路,便是一部招贤纳士史。
从秦穆公时期的百里奚,到秦孝公时期的商鞅,再到吕不韦,无一不是他国之人。
吕不韦深谙“尚贤为政之本”的道理,在《吕氏春秋》中,这样写道:“身定,国安,天下治,必贤人”。
吕不韦担任相邦后招募门客3000人,其中既有像甘罗那样的少年奇才,也有像李斯那样的经世大才,甚至连敌国派来的“间谍”,只要有才,他也照用不误。
在东方六国中,处境最悲惨的当属韩国莫属。
为了延缓秦国的吞并速度,韩王搜肠刮肚地想出了一个“疲秦”计策:
派水利工程师郑国前去秦国修渠,让秦国劳民伤财,大伤元气。
对于韩国的“热心帮助”,吕不韦毫不犹豫地同意了,这倒不是因为吕不韦智商低,而是当时的秦国确实急需一条灌溉关中平原的人工水道。
当时秦国的核心统治区在关中,但这里的自然条件并不算好,气候干旱、降雨较少,没有稳定的粮食产量,也就无法实现秦国东出一统的野心。
所以,对于韩国的阴谋,吕不韦故作不知,反而将计就计。
最终用时十年,修成了这长达300多里的水渠,至此,“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
然而,忙于内政外交的吕不韦不知道,危险正向他一步步靠近……
公元前247年,年仅13岁的秦王政即位了,此时的吕不韦依旧操持着秦国的中枢权力。
对外,他继续贯彻“远交近攻”战略,逐步蚕食东方六国;对内,他完善军工业,修建郑国渠。
在秦王政即位初期的几年中,秦国在吕不韦的领导下蒸蒸日上,吕不韦本人更是风光无限,然而到了秦王政十年的时候,形势骤变!
随着秦王政的日渐长大,秦国的内部即将上演一幕君臣相争的历史大剧,秦王政与吕不韦终于到了一山不容二虎的境地。
一直以来,吕不韦都在用“经商之法”掌控着政治,“奇货可居”的成功使他错以为这就是到达权力巅峰的最佳途径,可是他忽略了一个客观事实:时世不同了。
当年的异人如水中浮萍,而吕不韦是他的救命稻草;如今的嬴政是一代雄主,而他吕不韦却成了拦路虎。
该进的时候,吕不韦进了,该退的时候,他却未能从容退却。
“陶朱事业,端木生涯”不惟是一种经商方法,更是一种处世哲学,只可惜吕不韦没有参透前辈们的“真正商道”。
商人的趋利本性使他丧失了理智,相邦的滔天权力,使他跌落尘埃。
“君何功于秦,食十万户;君何亲于秦,号曰仲父?”
面对着秦王政的斥责,吕不韦终于明白了,他明白了自己的愚蠢,也明白了自己的辉煌人生将于此刻画上句号。
吕不韦终因嫪毐的牵连,而被嬴政罢相,最终在流放蜀地的路上服毒自杀。
一生不满足于“利”的吕不韦,终究还是败给了自己所追求的“力”,一代传奇人物凄惨落幕,时也命也!
▽
历史,并不只是胜利者的历史。每一个人的分量,在历史的天平上,都应得到公正的评价。
从一介商人到秦国相邦,从有钱无权到权势熏天,吕不韦用他的一生演绎着“商道”的最高境界——以商道入帝业。
历史为吕不韦打上了“巨贾”的烙印,不错,他是一个生意人,他的一生也像是一场生意。
但政治斗争上的失败,丝毫不能掩盖他的光芒。
在文学上,他留下了足以流芳百世的《吕氏春秋》;在功业上,除了以上所述,他还为秦国留下了一个建设性人才——法家李斯。
那么李斯又是如何帮助秦始皇统一六国的,请听明天的讲解。
生能强秦,死能安邦,吕不韦的一生,本身就是个奇迹。
来源:有书共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