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机器人“上岗”了,会影响就业吗?

一条消息
 原创  12-12 17:07

近日,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莫荣研究团队发布的一项研究成果认为,目前人工智能对我国就业影响总体有限。从短期看,人工智能对就业总量影响相对温和,结构影响重于数量影响,但就业结构性矛盾处于上升通道,潜在的技术性失业风险在增加。从长远看,人工智能对就业的影响呈现渐进性且大规模结构转型趋势。

智能制造行动升级

不仅如此,人口老龄化也强化了智能化需求。人口老龄化和劳动力短缺趋势的形成,也迫使企业采用智能化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

“企业自动化改造的主要目标是提升企业整体效益,岗位减少是增效结果。”莫荣认为,短期内,人工智能技术和装备的应用,对制造业就业人数影响不大。从调研来看,部分企业员工流失率因智能化升级改造而提高,但劳动力市场快速吸纳流失人员,总体就业稳定。

“总体看,自动化替代并没有导致就业的明显波动,重要原因之一是制造业长期处于缺工状态,而自动化首先替代的是这些缺工岗位,并没有对劳动力供求产生较大影响。同时,制造业劳动者流动率较高,就业替代速度远低于劳动者流动速度,劳动者既在制造业内部流动,也在持续向服务业转移,这为企业消化冗余人员提供有效解决渠道。”莫荣说。

61.1.jpg

岗位结构出现变化

另一方面,制造业企业实施智能制造升级,是设备替代与产能扩大综合发生作用的过程,企业综合考虑生产经营成本,大量中小企业客观上仍需依靠人工劳动力。调研发现,如苏州市某轮胎厂,仅在轮胎成型流水线上实现无人化,如果进一步扩大智能化反而不如保留人工岗位有利。

“从短期看,岗位总量保持平稳,岗位结构变化逐渐加大。中长期看,随着智能化加速发展,传统岗位的结构性失业风险凸显,结构性失业问题会越来越严重。失业总量取决于不同阶段人工智能技术与各产业、行业相结合创造岗位、减少岗位的多少。在人工智能发展初期和中期,仍然存在被替代劳动力不能够很快就业、失业率大幅上升情况,需要高度重视。”莫荣说。

推动高质量就业转型

“就业转型需要政策的有力支持和平衡。人工智能的发展对就业影响是综合的,既有岗位替代,又有岗位创造,既提高了整体就业质量,又存在实现充分就业的压力。就业服务和技能培训创新要双管齐下,既要加强未来新生劳动力的智能化教育培训,也要对存量劳动力采取有效服务措施。”莫荣认为。

江苏部分企业在实施智能制造升级过程中,除了期望政府加大购买设备的财政补贴力度外,还希望相关部门能够协调组织建立实体机构,帮助企业解决机器人应用等技术问题,提供智能制造专项“培训补贴”,以期为企业提供更多外部培训机会。

“要构建就业治理的顶层设计,需要评估宏观经济变化可能带来的实际影响,为劳动力市场变化做好准备,使政策具有前瞻性、针对性和灵活性。”莫荣表示,特别是在培训领域,要强化培训机构和企业的就业治理参与程度,以适应新技能需求的快速增长和多变复杂性。

同时,随着新就业形态日趋常态化,数字化平台就业正在模糊化全职工作和自由工作之间的界限,需要建立以个人身份信息为基础的劳动就业管理体系。研究成果建议,要加快健全和创新就业服务与权益保障体系,建立适应数字化转型的教育培训制度,促进人工智能和劳动就业良性互动、协同发展,以助力发展动能转换和质量效率提升。(记者 韩秉志)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编辑:刘义阳

审核:管晶晶

终审:冷文生

来源:国际在线

585
9.5万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