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瑞军先生是河北省张家口市的一名国家公务员。他收藏了数千件精美逼真的食品类观赏石,肉类、杂粮、瓜果、蔬菜等应有尽 有,可以说他又是一位颇有成就的奇石收藏家。他于2010年5月13日打电话与我约见,说他在2009年获得的一块红烧肉石,堪与台北故宫博物院珍藏的肉形石媲美。并告知他已初步查明,台北故宫博物院现藏的肉形石是内蒙古阿拉善王爷进贡清廷的。
▌东坡肉
石种:玉髓 规格:6.6×5.73×5.3厘米
这块肉形石取自一块玛瑙玉髓,经玉雕大师 加工琢磨,并将表面的石皮染色,最后形成 毛孔和肌理都很逼真的作品,看上去完全是 一块栩栩如生的“东坡肉”。此件肉形石与翠 玉白菜和毛公鼎并称台北故宫的镇院三宝。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品
这一席话使我大吃一惊。我在北京故宫工作50多年,曾经不止一次查阅《养心殿造办处各作承做活计清档》以及贡档和相关奏折,竟然没有发现有关肉形石的线索,而于瑞军先生却找到了有用的信息,我深感愧疚。
为了查明肉形石的来源,我认为有必要亲赴张家口观赏于先生收藏的红烧肉石 和其他食品类观赏石。2010年6月29 日,我赴张家口观赏了于君藏石。
于君藏石较多,肉形石和其他食品类观赏石琳琅满目,美不胜收,已成系列规模,令人大饱眼福。这些奇石不仅有很高的收藏价值,也有着地质学、矿物学和美学等学术价值。
我看后建议他出版一本图文并茂、雅俗共赏的图册,并请收藏家王震、方紫钰协助,由朝华出版社出版。经过一年多时间的忙碌,近日此书已出版。
我看到于君收藏的这块红烧肉石,在质、形、色上与台北故宫肉形石有着极大的区别。实事求是地讲,从专业角度来看,于君藏红烧肉石的确是原汁原味、不加修饰的天然肉形石,而台北故宫的肉形石是经过加工、烧染的。
▌红烧肉
石种:玛瑙 规格:12×11.5×5.5厘米
这是一块六面可赏的肉形石,看上去金灿 灿、红巍巍、油滋滋、香喷喷,可谓色香味 俱佳,令人垂涎欲滴。不论是皮、膘、肉,还 是皮上毛孔,无不酷似真正的红烧肉。肉皮 呈焦黄色,层次分明;皮下的脂肪层洁白细 腻,如白玉凝脂;瘦肉部分质地鲜嫩,色泽 红润。尤其令人叫绝的是,肉皮上的毛孔粒 纹清晰平滑、排列有序,与猪肉真皮毛孔的 特征完全吻合。肉形石贵在有皮,皮上有毛 孔殊为罕见。此石被媒体和学术界称为台北故宫“东坡肉”的“姊妹石”。于瑞军藏品
笔者不揣冒昧推测,台北此石可能是用清代苏州盛行的“琥珀烫”工艺处理过的,虽然似为当今餐桌上的东坡肉,但已失去石头的原生质色感。这是两者的不同之处。但也不能否认二者是同出于内蒙古阿拉善的造化之物,可谓是“天下肉形石,本是同根生”,此其一。
其二是提供了两岸肉形石的历史线索。据于君讲,他曾经接待过一位专程前来欣赏其红烧肉石的内蒙古石友。这位石友是国家观赏石鉴评师,他说:“这块红烧肉石包浆自然,皮壳油润,没有足够长时间的把玩不会有这种效果,应该说是一块‘老石头’。这类肉石和台北故宫的东坡肉石的石质相同,应该说都是阿拉善那个地方早些年被人采集的。”同时这位石友还透露,阿拉善现在还有老人知道台北故宫肉形石的有关情况。
▌饺子
石种:玛瑙
这盘产自内蒙古戈壁滩上的玛瑙石,不但其形状像水饺,而且其质地颜色细密白润,与真实的水饺无二,每个饺子皮上手指掐压的 褶皱印痕都清晰可见。有的饺子肉馅油渍已 浸出表皮,令人垂涎欲滴。于瑞军藏品
此事也引起了内蒙古阿拉善盟政协委员、阿拉善和硕特旗第七代札萨克亲王多罗特色楞嫡孙达兰太先生的重视。为此,达兰太先生做了一系列的调查考证工作。他首先拜访了当年在阿拉善王府担任笔贴式的图布吉日格勒老人。
图布吉日格勒说:“关于玛瑙奇石的进贡,古有定制。阿旗成立于康熙三十六年(1697 年),上不设盟,直属朝廷理藩院管辖。
清宫为阿旗规定,每年腊月二十三之前,必须向清宫敬献贡品,俗称年礼,蒙语称‘察圪米德’。贡品种类很多,但水晶、玛瑙石是必须有的。其实玛瑙就是散落在戈壁滩上的各种形状的玛瑙奇石。
像于先生收藏的这块红烧肉石这类老石头,过去都是王府的东西。那些东西过去老百姓不能捡,采集玛瑙是王爷的特权。但王爷自己不加工,主要用来进贡,进贡的主要目的是向清廷表示臣服恭顺,这个制度一直保留到民国时期。台北故宫博物院的东坡肉石,就是我们王府当年的贡石。达理札雅王爷说过,那是我们阿拉善第二代王爷阿宝进贡的。”之后,为了进一步证实这个情况,达兰太先后走访了达理札雅王爷的副官、后人,以及旗博物馆原馆长等人,所得到的信息大致相同,即台北故宫肉形石是当年阿拉善王府进贡到清宫的。
达兰太先生办事认真严谨,还专程到山东威海市拜访了91岁高龄的塔祉华(阿拉善亲王达理札雅的妹妹、清皇室载涛的外孙女)。这位当年王府的格格看了于先生收藏的红烧肉石的图片和资料后,说了一番这样出人意料的话:“我三哥(达穆林旺楚克)1947年去了台湾,走的时候只带了些金银细软,很多他平时爱的东西,如玉器、瓷器、玛瑙等贵重物品都没带走。其中有一块玛瑙石,肉皮红色,上面有毛孔,比豆腐块大点,他平时很喜欢,想带走,但他的二姨太(李黛茜)顾忌‘石沉大海’,不让带,说带石头不吉利。今天看到于先生收藏的这块红烧肉石,和那块玛瑙肉形石一模一样,应该说就是那一块。睹物思人,这太让人激动了!这说明三哥在天之灵还庇护着王府的宝物,没有让它消失。”
达兰太先生调查考证的相关资料在《内蒙古政协》刊物中有详细记载。这些情况表明,大陆的红烧肉石 和台北故宫的东坡肉石,应该是都出自当年的阿拉善王府。
其三,奇石收藏的健康发展,要有正确的文化理论指导。奇石收藏的对象不是用科技手段加工制造的,而是天然的石头。但玩石头的人都承认石头也有灵性,可以相互沟通,心领神会,同时还可感受天公作美的无穷魅力。与书画、陶瓷、玉器等人工制品有所不同,奇石是人类收藏活动的特殊分支。由于它无须购置材料加工制造,广大群众均可参与。很多人经常到山谷或河滩采石,只是下点功夫、 花点时间,无须别的什么投资,就可能采集到满意的石头。
▌青豆
石种:戈壁石 规格:盘径23厘米
戈壁石色彩丰富,但这种颗粒状豆青色的少 而又少,能拼凑得一盘青豆,实属不易。于瑞军藏品
这个特点促使奇石收藏发展极其迅猛,队伍迅速壮大,交流活动也极为频繁。
这种大好形势从表面看来,是一种在改革发展的大背景下出现的自发活动,但其实不然。从深层次看,是我国历史久远的石文化和赏石崇石传统使然。譬如,东晋陶渊明以片石醒酒。唐代白居易酷爱太湖石,“待之如宾友,亲之如贤哲,重之如宝石,爱之如儿孙”(《太湖石记》)。
▌海参
石种:蜡石 规格:12×7×5厘米
这块蜡石好像是刚刚从海底捞上来的海参, 体态柔软蜷曲,全身布满肉刺,十分逼真。于瑞军藏品
宋代有米芾拜石的故事,称其爱石为 “石兄”。无独有偶,北京故宫的御花园内现在还陈展着一块图案为“米芾拜石”的奇石,此石可能是明清时期贡入内廷的。由此可知,皇帝也是爱好奇石的。宋徽宗赵佶时期的“花石纲”更是家喻户晓。南宋杜绾编写了《云林石谱》,为奇石有谱著录的开山之作。后来明清时期各种奇石的谱录层出不穷,最著名的便是明代林有麟《素园石谱》,该书图文并茂,摹画了从南唐开始见诸史籍图谱的100多种名石奇峰,还收录了历代许多有关奇石的诗文。清代郑板桥喜赏丑石, 提出了“瘦”“漏”“透”“皱”的审美标准,后人沿用不悖。凡此种种,历代很多诗人画家都留下了赏石爱石的轶闻趣事。
其实,这些美谈佳话都涵盖着深厚的文化基因。
本文编辑整理自北京/杨伯达《赏于瑞军藏“食为天”奇石》一文,本篇略作删减,原文刊载于2012年收藏12月刊。
来源:收藏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