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家庭资产配置不应以房产为核心

房心
 原创  11-05 16:27

作者:甘犁

导语:功夫财经五周年特别策划 《后疫情时代宏观经济及投资趋势前瞻》,大咖访谈西南财大中国家庭金融调查与研究中心主任甘犁:《后疫情时代家庭资产配置》。

2020年初以来,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对世界各地的经济体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冲击。与此同时,疫情的蔓延也成为新兴业态尤其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催化剂。

近期中央多次重申,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那么,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今天,如何理解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如何在家庭层面抵御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我想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讲。

01

充分理解目前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1)我国今年的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一定是负增长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8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首次实现正增长,同比增长0.5%;9月份持续好转,同比增长达到3.3%。

71.1.png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分月同比增速(%)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但从今年前三季度的汇总数据来看,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73324亿元,同比下降7.2%。尽管10月份国庆中秋假期为各类消费需求集中释放提供了契机,但据国家旅游局数据中心统计,黄金周全国旅游收入只恢复到去年八成左右的水平。

初步估算,如果2020全年的消费能够与去年持平,那么今年四季度要达到17%的增长率,这在目前的状态下是难以实现的,所以我判断今年我国的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一定是负增长。

2)消费减少的主要原因,是收入受到冲击较大以及对收入增长的预期悲观

中国家庭金融调查与研究中心在今年开展了“新冠肺炎疫情对居民生产生活影响”的季度调研,前三个季度分别在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的大样本框里随机抽取3000至5000户家庭,询问他们在疫情发生后经济生活的一些变动。总体来看这三轮的变化不是很乐观。

中心的疫情专项调研数据显示,疫情对家庭的现金收入冲击较大,4月份家庭月现金收入同比降低了22.5%,7月份得益于国内疫情防控形势向好,经济复苏加快,家庭月现金收入有所恢复,但同比仍然下降了9.8%。

与此同时,百姓对全年的收入预期持续悲观,8-9月份55.4%的家庭认为2020年全年收入要低于2019年。

71.2.png

▲家庭月现金收入变化情况数据来源:中国家庭金融调查与研究中心 疫情专项季度调查

71.3.png

▲2020年对全年收入不同预期的家庭占比数据来源:中国家庭金融调查与研究中心 疫情专项季度调查

对疫情专项调研数据进一步分析发现,疫情对低学历、个体工商业主、私企员工、农民工、务农的农村户籍等低收入家庭造成的现金收入冲击更大,这些家庭的收入预期相较于高收入家庭也更加悲观。

此外,中心2020年联合蚂蚁集团研究院开展的“疫情下中国家庭财富变动趋势”的季度调查数据显示,低收入家庭财富缩水比较严重,而年收入30万以上的家庭,财富仍然是稳中有升的状态。

71.4.png

▲按家庭年收入分组的家庭财富指数*指数构建:100表示不变,大于100表示比上季度增加,小于100表示比上季度减少数据来源:中国家庭金融调查与研究中心 蚂蚁集团研究院

3)解决小微企业需求端的问题,对国内经济大循环至关重要

在中国家庭金融调查与研究中心与阿里研究院合作的数据中,我们发现随着疫情的变化,小微企业面临的问题也随之变化。在疫情持续爆发的2月份,小微企业面临的困难是多重的,如现金流、物流、人工和疫情等方面的问题。

随着政府一系列扶持措施的出台及疫情的缓解,到4月、7月以后,小微企业生产端的问题已经逐渐解决,主要的问题转变到需求端,分析原因关键是订单不足所导致。

小微企业对于自身在2020年快速发展、规模增大或者利润增加的预期,2月是悲观的,5月是乐观的,到了8月又呈现出悲观的态势。

订单不足,在没有政策干预的情况下,企业的合理选择就是降薪裁员,从而导致就业不足和员工收入下降,从而进一步引发消费不足;而消费不足又导致订单不足。

这样的恶性小循环就成为我国经济大循环的桎梏。订单不足与家庭消费下降,收入下降的关系非常密切。只有打破小循环,国内经济的大循环才会通畅起来。

根据国家统计局对三季度GDP初步核算数据,前三季度我国住宿及餐饮业产值同比下降19.1%,批发及零售业下降了4.2%,这些行业正是中低收入群体比较集中的,受到的疫情冲击也是更大的。

而高学历、高收入群体多分布在金融、信息技术产业等领域,受到的疫情冲击较小,在疫情稳定之后已经恢复甚至超过了疫情之前的水平。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前三季度产值同比增长了15.9%,金融业同比增长了7%。

所以目前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主要表现就是,中低收入人群的收入和消费受疫情冲击更大,家庭财富缩水更多,而且恢复显著慢于中高收入群体。如何提升这部分群体的收入,刺激消费,这是疫情后经济复苏面临的一个迫切、突出的问题。

02

疫情影响下的中国家庭资产配置呈现一些新特点

根据中国家庭金融调查与研究中心2020年联合蚂蚁集团研究院开展的“疫情下中国家庭财富变动趋势”的线上调查,我们发现疫情之后家庭在进行资产配置时,呈现出以下特点:

1)家庭更偏好活期、定存类以及商业保险类等低风险资产,而由于海外疫情持续未得到有效控制,家庭对海外资产的配置意愿持续降低。

71.5.jpg

▲家庭对各类资产配置意愿指数*指数构建:100表示不变,大于100表示计划对下一季度增加配置数据来源:中国家庭金融调查与研究中心 蚂蚁集团研究院

2)相比较于股票,家庭更倾向于投资基金产品。

我们把家庭按照持有的金融资产进行分组后发现,不论持有金融资产高低,家庭的基金投资意愿指数均高于股票投资意愿指数。

同时,随时家庭持有金融资产的增高,对基金及股票类资产的投资意愿也呈现出增高的趋势。这也从侧面说明,疫情爆发之后,低收入群体“无钱消费”与高财富家庭“有钱投资”是并行存在的。

71.6.jpg

▲二季度基金/股票类资产配置意愿指数数据来源:中国家庭金融调查与研究中心 蚂蚁集团研究院

那么家庭对基金的偏好性,是由于疫情导致的保守选择,还是中长期趋势呢?进一步分析发现,资产与收入的变动、经济恢复预期都对偏好基金的行为影响不显著,而年龄和学历对增投基金的行为有显著影响。

而且,30岁以下的群体、大专及以上学历的群体,增投基金的意愿更高。所以我们判断,家庭对基金的偏好很可能是中长期行为,基金投资的群体呈现年轻化、高学历化的趋势。

3)疫情后,多套房家庭仍然有购房计划;但投资房产不是理性选择。

在二季度我们询问了家庭在下一季度的购房计划,从不同房屋持有状况的家庭来看,在每个细分群体中,七成左右的家庭是没有购房计划的。但多套房家庭的住房投资意愿仍然较高,拥有三套及以上住房的家庭,计划购房的比例为12%。

71.7.png

▲二季度家庭购房计划分布数据来源:中国家庭金融调查与研究中心 蚂蚁集团研究院

根据中国家庭金融调查与研究中心《2017中国城镇住房空置分析》报告,2017年,中国城镇家庭住房拥有率(拥有住房的家庭占全部家庭的比例)为90.2%,多套房拥有率为22.1%,套户比达到1.18。

中国城镇家庭的住房拥有率相比较于其他国家已经是一个比较高的水平,那么在这种情况下高收入家庭还热衷于投资房产并不理性。大家持续进行房产投资的原因是对房价的预期太高。

在过去的十来年中,房地产市场确实给开发商带来了超额的回报,给个人带来了很高的资产增值,给政府带来了可观的土地出让收益。增值和收益的背后,则是风险不断的累积。

投资房产的回报,要通过把房子卖出去才能变现。而开发商和政府的收益已经拿到了,风险是个人和银行在承担,主要是个人在承担。个人要把房子出售,谁来接盘就成为了一个大问题。

而且自2016年开始,政府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越来越严格,越来越密集,买房和卖房的成本都在提高,所以导致很多城市也包括一线城市房子其实处于有价无市的状态。

03

结合中国家庭金融调查与研究中心近几年的调查分析,对中国家庭在资产配置方面提供一些建议

1)中国家庭对房产的投资要降低

这次疫情过后,短期内房价暴跌的可能性不大。因为即使房价出现下跌,政府手上的政策工具至少在短期内将起到支撑的效果,比如说取消限购。随着二胎政策的逐步放开,我国居民的改善性住房需求是存在的,有一些被限购政策所制约了。

但从中长期看,如果新冠疫情导致全球经济陷入衰退,甚至引发金融危机,那么我国房地产市场暴跌的风险将加大。由于中国的家庭财富主要在于房产值,为了生活和应对风险需要现金流,多套房家庭便很可能开始兜售房产,对房价形成压力。

另外,虽然我国居民部门整体杠杆率并不高,但新购房低收入阶层杠杆率很高。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的数据显示,参与非银行信贷的低收入购房家庭,债务规模超过了其家庭收入的10倍多。

一旦房地产市场的泡沫开始破裂,首当其中的就是这类群体,他们可能会产生局部的金融风险。政府在应对风险时应重点关注该群体。

CHFS的调查数据显示,分布在多套房上的住房贷款有逐年递增的趋势,2017年至2018年,家庭多套房上的住房贷款占比从62.9%上升至65.9%,已经超过了首套房贷款的占比。这很大程度上增加了我国家庭的债务风险。

71.8.jpg

所以,我国房地产市场的风险是切实存在的,政策上也在很严格地贯彻房住不炒的理念,投资房产的黄金时期已经过去了。

对于年轻群体来说,“择机”比“择时”更重要。

我一直鼓励年轻人应该先做好职业选择和规划,而不是把精力放在用“六个钱包”的力量来购置房产上。当然,不投资房产不是不买房子,无房家庭的刚需购房,当然是必要的。

但是,即使是刚需购房,年轻人也要清楚职业远重于房产。很多研究表明,在人力资本上的投资收益长远要高于其他投资的。年轻人如果过早地购买房子,会限制工作的选择进而影响职业的进步。

很多家庭对购房会陷入现在不买以后就买不起的恐慌心理。但是,通过国家近几年的调控和总量过剩的房产供给,房价已经进入了有涨有跌、而不是持续上涨的阶段了。在这种情况下,“择时”购房是很困难的。

71.9.jpg

对于有改善性住房需求的群体来说,要关注房子的居住属性而不是投资属性。

现在很多城市都出台了限购政策,一个家庭在特定地区最多购买两套房产。随着二胎政策的放开,很多家庭的人口规模增大。如果疫情之后家庭确实因为工作或居住方便的原因,需要添置房产,我们认为是理性的。但没有必要以投资为目的而购买二套房。

2)中国家庭资产配置的重心应从房产向金融资产转移

首先,尽量把金融资产的投资交给专业机构去做。

减少房产投资,同时也就意味增加金融资产的配置。在金融资产投资方面,最关键的理念是把投资交给专业机构去做。

中国股票市场中“散户”较多,导致股票市场长期以来呈现高波动率及高换手率的特征,严重影响了个人投资者的长期收益。

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数据显示,2011、2013、2015和2017年的四轮调查中股票投资亏损的家庭占比分别为56.3%、69.4%、56.4%、57.9%。

另一方面,随着中国股市从审核制向注册制的改革,我国上市公司的良莠不齐现象会更加严重,退市政策也会进一步常态化,投资者直接投资股市的风险会更大。

因此,在金融资产配置上我建议通过资产经理人、咨询顾问、评级机构和金融中介等机构获取专业的知识和建议,降低金融市场上的信息不对称程度,更有效地配置资产,从而获得长期持续的收益。

其次,要明白疫情对经济的影响会持续,降低对资产收益的预期。

目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与世界银行对2021年全球经济复苏的预期都过于乐观,低估了疫情对经济的长期影响。针对新冠病毒的疫苗最早也要2021年下半年才能实现规模覆盖。

所以全球经济有一个较长时间的负面预期,中国经济也会受到一定程度的拖累,短期内实体经济很难支撑金融资产的高收益。因此,降低金融资产收益的预期非常重要,一定要避免旁氏骗局的出现。

最后,建议国内金融机构可以开发和通货膨胀挂钩的金融产品。

正如前面所说,疫情后各国均面临通货膨胀的风险,但目前国内和通货膨胀挂钩的抗通胀产品还比较稀缺。

CHFS数据显示,中国家庭投资金融资产呈两极化的U型分布,即要么全部投资无风险的存款资产,要么全部投资高风险的股票资产,其背后重要的一个原因在于投资者可接触的金融产品的单一性。

后疫情时代,金融机构可以根据市场特征,适当增加些扛通胀资产,就可以让有能力进行投资的投资者有更多的选择。

实现金融资产的合理配置是实现家庭财富积累的有效途径。大家在进行资产配置的时候,千万不要抱有“抄底”的心态和盲目自信,应该对自己的资产情况有理性的判断,不要过大地抬高杠杆。我个人认为,年回报率在4-5%之间的低风险金融产品已经是非常好的选择。

71.10.png

2020年,我们经历了不同寻常的一年,年初的新冠肺炎疫情打乱了每个人的工作和生活节奏。而随着后疫情时代的到来,经济前景、投资趋势、楼股走向等一系列问题,又重新摆在了大家面前,似重重迷雾!

来源:功夫财经

720
8.1万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