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应该多吃苦”:多少孩子的安全感,就毁在了父母的“挫折教育”下

宝妈专线
 原创  07-23 17:37

爱是最好的“挫折教育”。任它风风雨雨,惊涛骇浪,心中有爱的孩子才会相信雨过天晴,会有彩虹;才会坚信冰雪封山,也有春暖花开的一天。

——少儿守护人

在《我不是明星》节目中,有一期主持人问侯耀华侯老先生一个问题:“请用一个形容词来形容一下您的父亲?”

侯老先生的回答是:“残忍!”

侯老先生他说:“我的父母都是孤儿,他们从小除了自己努力以外,从来没有依靠过别人的帮助。所以他教育子女的方法,并不是像其他父母那样用爱来培养你,而是用相对比较多的困难和坎坷。”

87.1.jpg

有很多人都在说,棍棒之下出孝子,孩子越打越聪明。或者说童年孩子不吃苦,社会必定让他更吃苦。

在这些观念的影响下,于是越来越多的父母,就如同侯老先生的父亲一样,选择用残忍的“设置挫折法”,想要让孩子在童年多多吃苦,这样孩子长大才不会玻璃心,轻易被挫折打败。

但是,父母这样的“挫折教育”往往事与愿违,甚至有可能导致孩子缺乏安全感等严重后果。

父母应该教会孩子战胜挫折的方法,而不是给孩子制造种种挫折。

01、父母的“挫折教育”,往往成为孩子本不必经历的痛苦

有时候父母人为设置的挫折,不但没有让孩子培养出更高的抗挫折能力,而且还对孩子造成了心灵上的伤害,让这些挫折成为了孩子原本不必要经历的痛苦。

记得在《为何家会伤人》书中,曾看过这样一段话:“一个孩子的自然成长中自然会遇到很多挫折,只要大人给孩子自主解决的机会,那么他们会自动培养出更高的抗挫折能力,并不需要额外的‘挫折教育’。”

在看《金牌调解》时,有一期节目讲述的是:父亲因为女儿有“手机瘾”就严加指责,平时也很喜欢“挫折教育”孩子,所以导致父女之间有很深的隔阂。

调解员当时给出的建议,是这样说的:“万一孩子有时候她碰到挫折,她一下子跟不上趟,并不意味着她就完了。只要她快乐,只要她自信,只要她在探索。我觉得她就是在成长,就是在开花结果。”

87.2.jpg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挫折已经足够,不需要父母格外的“挫折教育”,甚至是“打压教育”。

上天已经给孩子安排了最好的“挫折教育”,不需要父母再设置不必要的挫折,给造成孩子的痛苦。

02、人为的给孩子挖坑,会毁掉孩子的安全感

行为主义心理学创始人约翰华生,曾就本能理论发表过言论,刺激会影响行为,从而有衍生出的一个育儿方法,叫做“小孩哭闹抑制法”,就是孩子哭闹不要去理他,让他哭,等他哭累了,知道哭是无用的,就不会再哭了。

87.3.jpg

但是这样的方法,看似是通过“忽略孩子”这个刺激行为,成功的施行“挫折教育”,让孩子不再遇事情就哭泣,因为哭泣无用,但是实际上,这种行为严重的导致了孩子安全感的缺失。

就像约翰华生的孩子,童年是在这样的育儿观念中度过,所以一生都很不幸,甚至患上了抑郁症。

其实,在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亚伯拉罕·马斯洛提出:“人的需求从低到高依次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种需求。”

87.4.jpg

当孩子的情感和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都被父母一次又一次的“挫折教育”打击到,并且从来都没有得到过满足时,孩子就会因此极度缺乏安全感,这才是孩子长大,无法正确对待挫折的原因。

父母的“挫折教育”,是去给孩子安全感,教会孩子如何去爱,并让她们相信自己值得被爱。

用人为的挫折,一步一步毁掉孩子的安全感,这不是教育,而是摧残。

03、父母最好的“挫折教育”,是给足孩子安全感

最好的“挫折教育”,是父母应该让孩子有充足的安全感,这样孩子才能够更好的去应对人生遇到的种种挫折。

1、拒绝人为设置“打击型挫折”,提高孩子的自信心。

中国成功学研究会创始人之一罗明,在《挫折教育研究》中提出关于“挫折教育”的建议就是:“不要给孩子设置无端的挫折,尤其不要随便否定孩子这个人。”

记得朋友小西就说过,她现在十分没有自信心的原因就是,小时候被父亲打击太多次了。

小西曾说:“我考试没考好的时候,会被批评。有一次我考试考了满分,爸爸也只会说,别人家的小孩,不止一门满分,我的大多数童年烦恼,都是爸爸给我挖的坑。”

虽然小西在父亲“挫折教育”下很优秀,但是每次遇上挫折的时候,小西脑海里浮现出来的第一句话,就是父亲在对她说“你不行!”这就是导致小西自信心低下的原因。

87.5.jpg

父母应该拒绝给孩子人为设置“打击型挫折”,这是提高孩子自信心的第一站路。

拥有父母的鼓励支持,孩子才能像加满油的车,更好的行驶过未来漫长的人生旅程。

2、父母适当的正反馈,满足孩子被爱的需求。

柯尔克孜族的猎鹰饲养,其中有一种特别残忍的驯鹰方式,就是在最开始“熬鹰”,连续多天折磨幼鹰,让其不睡觉,不吃饭,然后再给幼鹰“开食”,长此以往,幼鹰就会被驯服。

87.6.jpg

孩子就像幼鹰一样,如果父母总是用极端的“挫折教育”对待孩子,或者孩子在克服某些挫折后,一直得不到正反馈来满足孩子“情感和归属的需求”,这样会导致孩子极度的缺乏安全感。

这时候,父母需要担心的就不是孩子能不能面对挫折,而是长大后的孩子会不会因为“一点爱”而就会“被轻易驯服”,成为没有自主想法的他人附属品。

这时父母悔之晚矣,孩子也是一生痛苦。

因此在孩子童年时,当孩子主动积极的去迎接一些挫折时,父母就应该给与孩子适当的一些正反馈。

3、协助孩子解决困难不等于溺爱,让孩子享受挫折与挑战。

以前父母总是担心给孩子的爱不够多,但是当下在被一系列的“挫折教育”洗脑之后,父母又开始担心起来“会不会自己帮助孩子解决问题就是溺爱孩子了?”

实际上,当孩子在遇上一件远远超出其能力范围的挫折时,父母应该给与引导和帮助,教会孩子正确的享受挫折和挑战,而不是让孩子在无人可依靠的感觉中被挫折彻底击败。

在综艺节目《乘风破浪的姐姐》中,蓝盈莹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我是一个特别喜欢别人对我说不行的人,他只要说我不行,我就会燃起我熊熊的斗志,我要行给你看。”

87.7.jpg

享受挫折与挑战的人,就是这般的光芒万丈!这大概也是所有父母所期许孩子的模样。

完美和不完美的小孩都是自己的孩子,面对她们,请父母多用“安全感”去代替过犹不及的“挫折教育”。

爱是最好的“挫折教育”。任它风风雨雨,惊涛骇浪,心中有爱的孩子才会相信雨过天晴,会有彩虹;才会坚信冰雪封山,也有春暖花开的一天。

来源:少儿守护人

697
9.9万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