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管涛(中银证券全球首席经济学家、网易研究局专栏作家)
一季度出现经济负增长在预期之中
一季度为了阻断疫情的本土传播,中国采取了比较严厉的防控措施,给生产经营活动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影响。随着疫情逐渐好转,生产和生活秩序也在3月份逐渐恢复,但后来又遭遇了海外疫情扩散的第二波冲击,制约了我国经济复苏的进程。
所以,一季度中国经济出现负增长在预期之中。如果公布的是一个正增长的数据,可能反倒会让大家感到困惑,还可能会引起很多无端的猜测和担心。
新冠肺炎感染的是一种新的病毒,一开始我们对于它的认识不是很全面。2月底以后疫情开始在全球加速扩散,让我们加深了对这种病毒的了解。我们原以为中国将疫情控制住以后,第二季度经济就会出现“V型”反弹。但随着疫情在海外传播的势头加快,甚至一些前期防控得比较好的国家也出现了反弹,现在看来,人类和新冠病毒的斗争还要持续更长时间。
这应该也是4月8日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提出,要做好较长时间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的思想准备和工作准备的重要考虑吧。
稳住就业一定程度可以缓解供需问题
要不要制定增长目标,这是国家需要统盘考虑的事情,我们掌握的信息都是碎片化的。另外,不管是否制定目标,稳就业都是第一位的。现在国家也在强调就业优先。
稳就业即保民生,稳增长也是为了保民生。人类具有双重性,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有了工作,大家才有供给,才会消费。面对疫情对供需两端的冲击,就业这个问题必须抓好。就业问题解决好,供需两端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都会得到缓解。
当前的就业形势还是比较严峻的。国内经济下行叠加疫情冲击,而且疫情影响的时间可能会拉长,我国就业市场可能会面临比较大的挑战。从前期的情况来看,3月份的失业状况比2月份有所改善。3月份全国城镇调查的失业率是5.9%,比上个月回落了0.3个百分点。
那么,如何进一步巩固和发展这个趋势?
一方面,要加大对企业的纾困力度,要防止企业大量的倒闭、关闭,帮助企业渡过这个难关,特别是中小企业、民营企业。这方面,国家肯定要采取一些政策。在货币政策更加灵活适度的同时,通过财政政策,特别是财政的转移支付,才能够帮助这些困难的企业纾困,让这些企业不会经营中断甚至破产倒闭,这样才能稳住就业。
另一方面,要扩大有效的消费和投资需求。有了需求,供给才有销路,企业才能维持。所以,消费这方面还要继续做一些工作,现在国家也在研究刺激消费的政策。例如,发放消费券,还有鼓励家电消费、汽车消费等。由于疫情流行,可能乘坐公共交通不太安全,现在私家车的需求可能会有所上升。各方面出台一些政策,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调动大家消费的积极性。中国最大的优势就是拥有一个庞大的消费市场和中产阶级。
从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来看,一季度居民的名义收入同比还是正增长。虽然在考虑物价因素之后实际是负增长,但总体还是正增长,这还是很不容易的。如果实际是负增长,名义也是负增长,那么疫情的负面影响就是最大的。从收入来源看,居民收入下降主要是因为限制人员流动和停工停产造成的经营性收入下降,但工资性收入、财产性收入、财政转移支付都是正增长。
只要大家的收入还在,现金流没有断,那么在疫情得到控制以后,随着社会经济活动逐渐恢复正常,消费的潜力也会逐渐发挥出来。比如黄山一开放就人头攒动,所以消费潜力是有的。
中国跟很多国家不太一样。有些国家的国内市场比较小,生产的东西在国内卖不掉。但中国的东西,只要生产出来,靠国内市场就可以基本消化。再如,虽然现阶段我们不能出国旅游,但可以在境内旅游,国内的旅游业就可以随之发展起来。
另外,虽然中国跟全球供应链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但是中国国内的产业门类齐全,我们什么都不缺,唯一的差别就是产品的质量有好有坏。从这个意义上,民众的基本需求是有充分保障的。
我国人口众多,国内的需求潜力大。要进一步挖掘有效的需求和有效的投资,不管是新的还是旧的,只要是有效的,既符合短期的也符合中长期的,就可以。由于这次是三次产业都受到冲击,所以,要让市场的力量起决定性作用,不能够偏颇。当然,也要在一定程度上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弥补市场缺陷。
可以通过“放管服”的改革和减税降负的措施,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创业,为大学生创业创造一个更好的营商环境。另外,现在用工也比较灵活,很多人可以凭借一技之长,在社会上找到工作,虽然可能不是那种拿月薪的正式工作,但是干一件事就有一笔收入。
综上,要从政府、企业、个人三方面入手,缓解就业压力。政府、企业、个人各要做一些,不能仅依靠其中一方。
报复性消费高潮是否出现要看具体情况
实际上,我们既盼着报复性的消费高潮对一季度的衰退有所补偿,又担心由于群体性的聚集会导致疫情反弹。
与一季度相比,二季度的旅游、零售等行业应该都会有所改善。但是,短期内可能很难恢复到正常的状态,因为疫情毕竟还没有过去。我们要保持慎重,以免前功尽弃。
五一原来是3天假期,现在是5天,这有利于扩大假日消费。但很多地方也不太鼓励大家远行,对于一些非现场的、非亲身体验的活动的限制可能会放松,但聚集性的活动可能还会限制。例如,电影院至今都还没有开工。社会上也常有吃饭饮茶喝咖啡,引起的隔离案例。这方面的心理预期,应该会制约相关行业的复工达产。
消费券刺激消费的作用不要高估
中国的一些城市,例如杭州、武汉等,采取了发放消费券的措施,这能够起到一些作用,比如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调动大家消费的积极性,但恐怕不能过高估计它的作用。
因为中国居民的储蓄率较高,且一季度名义收入还保持正增长,故居民是否消费,不取决于政府是否发放消费券,而取决于他们对未来的预期如何。居民对未来的预期不好的话,你给消费券,他们可能就是用消费券去消费,省下自己的钱,这对于整个消费也就没有什么大的影响。同时,政府发放的消费券很多有严格的限制条件,比如,它只能用于指定的商场和商品,这也会限制消费券的刺激作用。
至于中国应不应该直接给居民发钱,这个情况比较复杂。实际上,在美国讨论这个问题的过程中也有争议,最初的方案要发的钱比当地的周薪还高,这就变成了鼓励大家失业,大家都不去上班了。同时,面对庞大的人群,现金入户的程序也会比较复杂。对中国来讲,可能是以工代赈的方式,既解决暂时失业人员的出工问题,又避免滋生道德风险。
房地产调控要坚持“房住不炒”
楼市近期不能说是回暖了,因为房地产市场本身就有刚性的需求。前两三个月,由于疫情的原因,大家都居家隔离不能看楼了。疫情得到控制以后,人员流动的限制放松,大家就可以去看楼和买房了。比起前段时间,房地产的情况肯定会有所改善,但跟疫情之前相比恐怕难有明显的好转。
另外,经过这次疫情后,大家买房的改善性需求可能会上升。从前期的经验来看,房子稍微大一点的话,居家隔离稍微好实施一些。房间太局促的话,居家隔离的效果可能就不是很好,人长期待在家里也不是很舒服。所以,有一些居民可能现在会去购房,改善住房条件,这是导致最近楼市回暖的一部分原因,但并不等于炒房。
同时,我们还应该看到,疫情防控的逐渐常态化以及疫情在海外的蔓延,对于整个经济的复苏势头都会有影响,那么就有可能会影响家庭的收入预期。居民会觉得将来收入会减少,甚至连工作可能都会没了,这种悲观预期可能会抑制房地产市场的恢复。
从这个意义上讲,我觉得房地产的调控政策还是要坚持“房住不炒”。改善性需求可以满足,但是“炒房”还是应该被抑制。具体怎么去甄别改善性的需求、“炒房投机”的需求或投资的需求,需要由相关部门研究有效的政策。
由于房地产的产业链比较长,对于拉动国内的整体消费是有积极作用的。我们不鼓励一刀切地放开限购限贷,但是改善性需求适当的释放,对于当前经济复苏的启动是有帮助的。前提是要保持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因为目前实体经济很困难,如果房地产市场过热,一方面会导致大量的资金涌入入房地产市场,实体经济进一步失血;另一方面增加实体经济的经营成本和用工成本。
通过工作获得收入是根本的解决措施
本土疫情传播基本阻断以后,中国经济复苏处于相对有利的位置。我们可以有序推动去产业链供应链的复工复产。企业复工以后,大家的收入会改善,因为大家有了工作,也就有了收入。从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来看,3月份的平均工作时间是44.8个小时,比上个月增加了4.6个小时。这给了我们一个很大的底气,因为我们不是简单通过发钱来帮助家庭渡过难关,而是让大家能够通过工作获得收入。
现在美国有些州的居民上街游行,要求让他们回去工作。相比境外而言,因为疫情发生得早,所以,中国出手比较早,措施比较果断,而且效果比较好,现在中国经济进入了复工复产阶段。复工复产以后,企业有了现金流,家庭的收入也就有了保障。这是我们下一步经济发展的动力和基础。
因为所处疫情的发展阶段不同,中国跟美国的经济应对可能也会有所差别。美国现在是疫情防控的关键时期,企业停工停产,家庭储蓄率低,所以,政府要给企业和家庭发钱、输血。而中国的话,是加大逆周期调节,扩大消费和投资需求,盘活整个产业链供应链,更多引导企业和居民生产自救,社会政策主要是托底。
来源:正和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