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暗示力量:这样跟孩子说话,比管教更有效 !

宝宝乖
 原创  08-14 11:44

语言里的暗示信息

心理学里常常谈到两个词:意识和潜意识

53.1.jpg

意识是我们可以感受到的思想

潜意识却是我们无法触摸的

通常情况下,心理学认为潜意识才是控制你长期行为的根本,也就是说,如果真的有命运这回事儿,那就是潜意识了。

这样来看,语言本身就是意识的化身,而其背后的秘密却是我们的潜意识一直在解读的,这就是重点。

比如,这些语言几乎构成了我们养育孩子的日常:孩子端一杯水,很多人会提醒:“当心,别洒了!”孩子写作业磨蹭,很多家长会说:“快点写,再磨蹭十点之前又睡不成觉!”

大多数家长都没有意识到这些都是负面语言,更没有意识到自己已经成为负面语言的狂热爱好者。

似乎提醒即将发生的坏事就是我们的天职,我们不提醒就是没尽责。

有的家长疑惑了,不这么说怎么说呀?大家不都是这么说的吗?

墨菲定律告诉我们:如果你担心某种情况发生,那么它就更有可能发生。

问题出在家长和孩子说话的时候,喜欢用负面的语言。这些否定性的语言给孩子传递的是什么信息呢?

是告诉孩子:你是不对的,你是错的,你不应该这样的,你是不听话的等等,用的是批评、指责、命令等一类的负面语言来教育孩子。

如果我们家长用负面的语言多了,带来的负面影响是造成孩子不听话;只是阻止孩子的行为,让孩子记住了“不要”做什么,而没有从正面告诉孩子建设性的意见,即你该做什么,你能做什么。

其实告诉孩子“你可以做什么”比“你不可以做什么”更有效果。

一种话可以有两种表达。如要让孩子愉快做事,最好要用正面的语言说,而不要用负面的语言说。

因为孩子也和成人一样,不希望老是被否定、被指责。

只是我们的传统的教育思维习惯,导致我们一不小心就说容易说出负面的语言。

其实我们完全可以这样说:孩子端一碗水,你说:“好好端,慢慢走,嗯,端的挺稳呀!”孩子写作业慢,你说:“我们要抓紧喽,提高效率,然后我们就可以去……”

孩子听到了会不会也很积极、兴奋呢?这就是正面语言。

这个道理并不难懂,但很多家长都觉得很难做到。这是因为我们很多时候还分不清哪些是正面语言。

改变语言习惯需要持续的练习,不能指望一蹴而就。

有时家长看到了正面语言的说法,意识到了,可能记住一下午一晚上,但是过几天就忘了,又滑回旧的语言习惯里。

那么怎么避免“祸”从口出呢?可事先来作一种句式的练习,然后在生活中尝试着运用正面、积极的说话方式。

“清晨早起的话,心情会很好的!”“认真工整地写字,慢慢地字就会越写越漂亮哦!”“把被子叠整齐的话,心情就会很好呢!”“如果是某某,就一定能行的!对吧?”“在别人说之前就把事情做好,这样更棒,对吗?”“脱下袜子后马上放进洗衣机,妈妈就会轻松许多呢!”“要渐渐地减少你玩电视游戏的时间哦!”

请试着与之前所使用的说话方式进行比较。虽然是相同的内容,但是转换了一种说法,听者的感觉就会大不相

少理睬问题,多扶持正气

我们对待孩子,如果出了点问题,不必惊慌,不必太围着问题转,要着眼于建设,想想可以在哪方面多做点“扶正”的事情。

53.2.jpg

少理睬问题,多扶持正气。总是看到问题,就变成负面强化,这是父母总在强化自己不想看到的部分,这部分得到关注,总是得到能量。父母要记住,想要什么就要关注什么,只关注负面的就只能得到负面的结果!

比如

1、孩子不想写作业,我们要想的不是怎样去催促威逼利诱,而是教给孩子时间管理方法、增强学习兴趣;

2、孩子胆小不爱交往,我们要在平时树立自信上下功夫,同时教给他交往技巧,多提供交往机会;

3、孩子脾气大爱哭闹,我们了解孩子的敏感期,要改善自己和家人的说话态度,多陪伴多共情,用故事游戏等方式帮他处理情绪;

4、孩子看电视控制不住,我们要给他提供比看电视更有趣的活动,同时自己要少看电视来做表率;

5、孩子太黏人,我们要给他安全感,少一些不可预知的离开,平时高质量陪伴,多给他空间;

6、孩子不讲理,我们要多关照他的情绪,同时自己变成孩子,想想他的道理是什么,慢慢让他说出自己的感觉和想法;

7、孩子不爱学习,我们要给他学习动机、给他典范,我们做了哪些让他看到学习的意义和价值的事情?我们是否想了办法让学习过程更有趣;孩子受坏朋友影响,我们要想办法给孩子价值感、归属感……

孩子的每一个问题,我们都可以暂时忽略问题,去做正面的建设。

围着问题转,你就会越来越焦虑,就没时间也没心思去建设了,问题就越来越多。

53.3.jpg

要坚信,教育孩子,时间和机会永远充足,什么时候建设都不晚。另外,家长也要学会看到孩子负面行为背后的正面动机,这样,孩子真正的需要就不会忽略,跟孩子沟通起来就会顺畅很多。

“道人善,即是善。扬人恶,即是恶。”古语“隐恶扬善”这个道理和现代的积极心理学以及超心理学的一些说法很有契合之处。

现在很多人认为这只是道德教化不能去做,归根到底还是认识不够深刻,没有把它当作某种真实存在的规律。

但实际上,无论是教育孩子还是日常生活,都需要我们多一些“隐恶扬善”的态度。最终,受益人将是你的孩子、你的家人,还有你自己!

教育孩子,是良性循环还是恶性循环,就在你这一转念之间!

并且,除此之外别无他路。

来源:催眠王冰I心理咨询

670
9.7万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