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年均一个诺奖!中国距离诺奖大国还有多远?

一条消息
 原创  10-05 17:53

17.1.jpg

又是一年诺奖季。

近日,2018年诺贝尔奖生理学或医学奖、物理学奖、化学奖依次揭晓,表彰各位获奖者在发现负性免疫调节治疗癌症的疗法、激光物理、酶的定向演化等领域的贡献。

随着奖项的揭晓,一个话题却上了热搜,引发热议:年均一个诺奖!进入21世纪以来的18年,日本人拿了18个诺贝尔奖!

17.2.jpg

201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美国的艾利森和日本的本庶佑。至此,新世纪以来已有18位日本人获诺奖,距日本2001年提出的“50年30个诺贝尔奖”的计划,已实现大半。

有网友就此发问:中国何时能迎来诺奖的大量收获期呢?

17.3.jpg

据统计,在诺贝尔奖的科学奖项中,得奖时拥有中国国籍的获得者仅有屠呦呦(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一人。

缺少诺贝尔科学奖项,也成为众多中国本土科学家的遗憾,同时也是一个症结,久久困扰在国人心头。

并且,“诺奖无名”仿佛也和中国当下取得众多领先国际的科学成就看似矛盾。

其实,造成这一现象,有一定的客观原因存在。必须看到的是,诺贝尔科学奖在反映科研能力上具有一定的滞后性,这一点和科学类诺奖得主“老龄化”趋势相依相存。因为,现在的诺贝尔奖一定程度上反映的是几十年前的科学和发展成就。

在科研中,即使是同一个细分领域,开展类似研究的科学家也可能数以千计。即使有科学家很年轻就有重大研究发现,诺贝尔奖评选委员会执行相当高的验证标准,在经过十多年乃至几十年的同业评估论证后,颁发相关奖项。

遗憾之余,同样是科学的魅力——时间会证明一切,回报一切。

17.4.jpg

客观原因有,但我们要看到的是,中国在科研领域的短板依然有,差距依然存在,“钱学森之问”也永远不能忘。

诺奖只是一个结果,科研永远要在路上、在创新发展最重的位置上。我国发展到现在这个阶段,不仅从别人那里拿到关键核心技术不可能,就是想拿到一般的高技术也是很难的,西方发达国家有一种教会了徒弟、饿死了师傅的心理,所以立足点要放在自主创新上。

并且,我们也不必妄自菲薄,中国在科研创新上有自己独特的优势。我们最大的优势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这是我们成就事业的重要法宝。过去我们取得重大科技突破依靠这一法宝,今天我们推进科技创新跨越也要依靠这一法宝,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新机制。

近年来,围绕科研创新,一系列政策出台,中国科研之路上的一些痼疾引起了高度重视。

2018年,习近平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上就明确指出,要完善科技奖励制度,让优秀科技创新人才得到合理回报,释放各类人才创新活力。要通过改革,改变片面将论文、专利、资金数量作为人才评价标准的做法,不能让繁文缛节把科学家的手脚捆死了,不能让无穷的报表和审批把科学家的精力耽误了。

最近的一些热点事件同样证明,科研创新不是一两位科学家的事,也不是几个企业单位就能完成的。科研创新是一个全社会都要参与的系统性工程,哪一个环节走了神,歪了心思,就会荒唐迭出。

中国距离诺奖大国还有多远?其实,就是每个人心中的那份崇敬与科学之间的距离。

来源:中国青年网

793
30.6万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