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光砸缸,这个“缸”,错误的使用一千年

星座恋爱菌
 原创  09-20 17:07

流传千年的 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几乎妇孺皆知,无人不晓。

62.1.jpg

司马光砸缸雕塑

《宋史.司马光列传》记载“群儿戏于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收藏名家马未都考证,宋代的时候还没有缸,只有瓮。缸和瓮有什么区别呢,并不是说法不一样,缸和瓮在造型上有很大的区别,缸是敞口的,瓮是收口的。装水用的大水缸,真正家家户户都用时已经是清朝以后的事了。

62.2.jpg

司马光砸缸铜塑

瓮在战国时期就有了,到了明代后期,才开始有缸,但也没有普及。瓮的收口消除了陶瓷烧制时的应力,巨大的陶器和瓷器比如瓮,在入窑烧制时火的温度都在千度以上,很容易烧变形和开裂。如果是敞口的缸,就更容易像开花一样的裂开,宋朝的烧造技术还不能烧制出缸。

62.3.jpg

缸敞口

那么为什么宋史中会有这样的记载呢。古籍二十四史中所有的史书都得等这个朝代灭亡之后慢慢去修订,宋史是到了元末的时候由丞相脱脱和阿鲁图先后主持修撰。而司马光是1019年生,北宋初的人,他6岁的时候是1025年,宋史成书的时候距离司马光砸缸的事已经过去300多年了,相当于今天我给你讲述一件1718年康熙晚年的事,你觉得准确度高吗。历史有没有真相,只残存一个道理。宋史就是要说明司马光从小就聪慧过人,在遇到紧急情况时临危不惧,并迅速做出反常规处理。

62.4.jpg

瓮收口

如今,司马光砸“缸”已经家喻户晓了,当然没必要去纠正成“司马光砸瓮”了。他只是给我们留下一个历史的道理,孩子如果教育得好,就能聪慧机敏。仔细分析一下,其实司马光只不过是换了个角度思考问题。按常理要想脱离危险的方法是让人离开水,而司马光想到的是让水离开人,这就是多维思考。但是由于瓮高、人矮、力气小,在场的小朋友没有一个能够办得到。如果等到大人来救,就来不及了。这时,司马光反常规而行,砸破水瓮,水流出来,让“水离开人”,落水的小伙伴得救了。这就是换个角度、多维思考的聪明之处。

719
42.1万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