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马伊琍很后悔“让孩子太懂事”?当你知道“懂事”背后的真相,还敢教孩子“懂事”吗?

宝妈专线
 原创  09-10 17:00

52.1.jpg

不管年代怎么变化,有一些“育儿经”似乎总是原地踏步。比如,当父母的常对孩子说:你要懂事。

什么样的孩子叫“懂事”?“懂事”真的有利于孩子的成长吗?成功的家庭教育,真的是要教出“懂事”的孩子吗?

01.

不久前,娱乐圈里公认的好妈妈——马伊琍在微博首开直播大谈“育女心经”,引来了近57万粉丝围观。直播过程中,她说出了自己一件自己最后悔的事:她后悔曾经对女儿爱马管教太严格,使女儿过分“懂事”,虽然成为了人人称赞的乖孩子,却连自己的心里话都不敢表达。

有一次,女儿在幼儿园里跟同学一起玩过家家,一些孩子扮演妈妈,一些孩子扮演宝宝,可是有的孩子总是要当妈妈,逼着爱马当宝宝,其实爱马也想试试当妈妈,可是她不敢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

后来马伊琍告诉女儿“你完全可以拒绝”时,爱马仍然说“我不敢”。

马伊琍终于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过于“懂事”的爱马,已经“懂事”到连“不”都不敢表达。

不仅如此,马伊琍发现女儿在外人眼里:特别听话,特别好管,可是她内心非常胆小,而且动不动就认错。只要自己声音大一点,爱马立刻会认错:妈妈我错了,我再也不敢了。

她非常痛心,女儿在自己面前竟然变成了小心翼翼的样子,为了让妈妈喜欢她,她把自己逼成了一个“懂事”的孩子,内心的想法都不敢说出来,就因为怕妈妈不高兴。“这一切的根源,都在自己的身上”,马伊琍终于开始反省。

02

在大人眼中,孩子一般分两种:一种是乖巧懂事,不怎么给家长添麻烦的;另一种是调皮捣蛋,一刻不让人省心。大多数家长都会希望自己的孩子是第一种,然而,很多事实却表明,懂事的孩子长大后往往最可怜。

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爱哭的孩子有糖吃,懂事的孩子没糖吃。

仔细想想,真的有道理。很多时候,孩子对父母哭闹,都是有明确“诉求”的。比如,要买一个新玩具,不买就哭。而父母为了让孩子不哭,有时候确实会心软或者妥协,买下玩具。不管父母心里是偏爱孩子的成分多一些,还是嫌孩子太吵,希望耳根子快点清静,总之孩子的愿望最后得到了满足。

可以设想一下,明明想要玩具却不哭不闹不吱声的孩子,最后基本上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因为父母压根就不知道孩子想要一个新玩具啊!

在育儿界,是否应该教孩子“懂事”的话题,引发了不少家长、老师的学者专家的激烈讨论。

因为在相当数量的人在成长过程中,会以迎合、讨好的心态去面对外界环境,这份困扰,大概来自中国家长教育过程中的一种偷懒心理:不愿意花更多心思去给孩子讲清道理,而是拿外界因素去恐吓孩子。比如“老师会骂你”、“警察叔叔不同意,回来抓你”等,这都给孩子造成一定的心理阴影,感觉自己做或不做某事,是为了迎合他人喜好。

52.2.jpg

03

从心理学的角度解读,如果一个本该无忧无虑、没心没肺地疯玩的孩子,过多表现出了“懂事”的行为,那孩子不过是在压抑自己,隐藏自己的真实需求,迎合父母和别人。

孩子爱玩是天性。但是有一些孩子却早早地就像个小大人一样,别人玩的时候他选择乖乖呆在家里,衣服永远保持整洁,这样的孩子往往父母很强势。他们对孩子的期待很高。心理早早地就有了一个“理想小孩”的模样。

从这个角度说,这不是孩子“懂事”,而是害怕——怕不讨好父母的话就不被爱,怕自己做错了说错了什么就被抛弃,怕自己稍微一点儿任性行为就会破坏残存的安全感。

说得更残酷一点,选择“懂事”,是孩子的生物本能。当“做自己”的后果很危险的时候,他必须要选择压抑自己的方式求生存。

懂事的孩子,就像是一株小芽芽,它想往上长,这是生命内在的力量,生命本身就有种向上的力量,如果这时候有人在上面压一块石头,这株小芽芽会怎么样?小芽芽是一定要长大的,就算以现在的科学技术也无法抑制住一株植物的生长,唯一一种能够抑制的办法,不提也应该能猜出来吧上面长不了,那小芽芽就只好往下长了。

“懂事”的孩子,往往有一些共同点:他们听话,几乎从不主动与人争执;他们不怎么要求,因为不能麻烦别人。“懂事”的孩子很少哭,相反,他们笑的时候反而最多(反向形成程度较强),他们拥有很强的共情能力,总是能顾及到身边的人。

“懂事”的孩子,往往是这样的:明明想吃的东西,却说不要;明明想买的东西,却说太贵;明明想做的事情,却说不去……当然最后的结果往往是:想吃的东西吃不到,想买的东西买不成,想做的事情做不成。这就是“懂事的孩子没糖吃”的根源所在!就像马伊琍的女儿爱马一样,明明很想扮演妈妈的角色但因为害怕被别人讨厌,而选择默默服从。因为孩子在父母严格的军事化教育下已经变成了一个以服从命令为天职的小军人了。记得知乎上有这样一条追问:“懂事的孩子快乐吗?”差不多4000条回答,绝大部分的回答都是:不快乐!

孩子是天然的模仿者,孩子身上的问题,通常都可以视为家庭问题和家长个人问题的折射。

对于父母而言,必须要知道的一条育儿道理就是:让孩子懂事,其实是种残忍的教养。

04

其实,世界上的孩子,并非只有“懂事”和“熊孩子”两种。但是这两种孩子,大多都是在表达和交流上多少有点问题。“懂事”的表征在于压抑自己的感情和需求,来配合成年人眼中的事理,即便根本不理解事理的意义在哪里,标准也一定是:我懂事了,爸妈就会爱我了,老师就会夸奖我了。他们根本从未体会过,爱是无偿的,被爱是无条件的。

熊孩子其实是一个更加不公正的评价。一个不遵守社交人情秩序的孩子其实才是正常的,因为这种后天习得的能力,本来就从模仿父母的行为开始,而非生而有之。不体会他人情绪时常被视为熊孩子的一个原罪——然而缺乏共情能力,除了较为少见的先天因素,大都跟父母的互动有关。一个无法共情他人的孩子(乃至大人),其实也从没体验过被他人共情的滋味。这种互相共情的交流从没有建立起来,孩子自然很难具有体贴他人的能力。

不论你是以迎合讨好父母为生存策略的懂事孩子,还是以粗暴蛮横的掠夺获得资源的熊孩子,或者二者合一的情形,这种策略都会在你自我发展的时候面临困境。你的世界会延伸到原生家庭以外,会跟更多不同的人接触、处理需要复杂策略的关系,乃至随着从上世纪末到今天不断强化的对自我状态的关注,你在大潮的影响下,很可能会回过头面对这样的问题。熊和懂事都面临不同的问题,很难说谁比谁幸福,只能说各有各的不幸。

所以,家庭育儿,拿捏平衡是最重要的。当父母在教孩子学会懂事时,要适时适时倾听孩子内心的感受,尊重孩子的合理诉求,不让孩子压抑了内心的真实感受。

同时,面对孩子无理的要求,父母要坚决说“不”,引导让孩子明白,哪些事情可以做,哪些事情不可以做。

我们都希望孩子能快乐成长,愿父母在教育的过程中,把握好分寸,让孩子既能体贴他人,又懂得尊重自己的感受,这才是真正的懂事。

编辑:樊丽萍 顾军责任编辑:李雪林

文章来源:文汇网

760
45.2万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