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自己
瓷器表面比较光滑,带上手套后更滑,所以,行家拿瓷器很少带手套的。
当然,如果是绘画作品,就另当别论了。尤其是古画,必须带上手套接触。有些高古玉、青铜器之类的器物,也需要带上手套拿取。
这里面的规矩,目前知名拍卖行做的还是最专业,可以当作样板学习。
民间喜欢收藏的人群越来越多,因此,也导致民间鉴宝活动越来越多。
收藏曾经是边缘文化,现在变成主流文化。过去是小众文化,现在变成大众文化。
据说,中国有七八千万家庭在做艺术品收藏,每家三口人,将有2.1亿人,现在去哪里鉴宝都是人山人海。
民间力量介入收藏,对于收藏的发展是有利的,但是,也因此导致一些人为了利益,而频繁制造赝品。民间鉴宝中,95%的赝品率,让人不禁胆战心惊。
大维德(右)
收藏界内,健康力量和不健康力量的斗争,始终交织不断。如果鉴定乱了,中国艺术品市场会更乱。真当假,假当真。如果不制止,收藏事业将面临危机。
中国民间艺术品市场赝品泛滥,但奇怪的是,鉴宝证书却很多。证书害了很多人。
浙江、广东很多私人博物馆中,有很多赝品,有的甚至100%都是假货。刚开始收藏的时候不知道,现在很多收藏家都很后悔。
出现这种现象,有的是鉴定专家眼力的问题,有的是鉴定专家职业操守的问题。
很多公司举办鉴定活动,收完钱就走了,之后找不到人。对于这些伪专家,老百姓一片骂声。少数伪专家害得中国艺术品市场乱象丛生。
有人曾经看过一个研讨会,现场带了几千个元青花,伪专家们坐在地上开证书,东西看都不看,带东西来的人有人说自己的元青花价格5个亿,有的说价格10个亿。中国究竟有多少元青花留下来呢?价格又是多少呢?
其实,伪专家很好辨认,看他看物品时是否认真,仅从专家的态度上,也可知一二。
仇焱之
北京把鉴定专家叫三大:年龄大、单位大、名气大;中国收藏有两个圈,一个叫真品圈,一个叫赝品圈。现在收藏赝品的人多,专家太少。从我国近年来文物市场发展情况来看,很多专家眼力不够也是可以理解的。
上世纪80年代前,老百姓不收藏;改革开放后,收藏的人很少,因此没有赝品。文博人员那时候不接触赝品,没有鉴定经验,社会上普遍认可的鉴定是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的。
早期很多博物馆的专家缺少市场经验,在帮人鉴宝时发现国宝越来越多,甚至超出史料记载,不觉提高了警惕,于是不再鉴宝。
藏家群体也发生改变,现在很多已经觉醒,过去是执迷不悟,现在是执迷不悔了。有些专家危害很大,老好人专家见到什么都说好。
王世襄(左)
专家按照成长经历来看,要分成两类。一类是文博系统的专家,有理论,但是缺乏实战经验;一类就是草根专家,他们从市场实战的磨练中成为鉴定专家。
混乱的是专家,专家正派了,那市场就不会乱。眼下博物馆专家和民间专家互相瞧不起的现状是不合适的,将博物馆专家和民间高手联合起来,各取所长,才能准确鉴宝。
埃斯肯纳齐